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以活血通络立法的“骨脉通”方对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以阐明血瘀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影响,并从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骨脉通”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 方法:60例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活血通络中药“骨脉通”方);对照组(予钙尔奇600片剂)。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后分别评定“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组间及组内治疗前后对比,并分别与同期体检30例健康中年妇女对比;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定腰1-4椎体前后位骨矿物密度(BMD),组间及组内治疗前后对比。 结果:两组治疗前“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但各指标均较同期体检健康中年妇女高,并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并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并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甲襞微循环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治疗组“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对照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3个月后降低,并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该三项指标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相比,治疗组该三项指标均较对照组低,并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BMD值、T值、Z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6个月后,两组BMD值、T值、Z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其中治疗组L2、L3、L1-4BMD值升高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L3、L1-4BMD值升高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BMD值、T值及Z值均比对照组高,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l)血癖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存在着微循环障碍及“粘、浓、凝、聚”的血液流变学变化;(2)“骨脉通”方治疗血癖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不但可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更可增加腰椎骨密度,其提高腰椎骨密度的作用与临床常用的复合钙剂相当,但与复合钙剂相比,“骨脉通”方能更加全面改善疼痛等临床表现,提高生活质量,对比研究,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其提高腰椎骨密度的作用,可能通过改善微循环及血液的“粘、浓、凝、聚”状态促进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利用而实现,亦有可能由其类雌激素样作用而实现,但其具体机理尚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