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论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36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有主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与历史相结合,及时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方法,更是关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未来道路建设的重要依据。本文从马克思社会关系存在论视域出发剖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即从存在论的意义上去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的诠释、理解和反思,以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提供方法论依据。这有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做出更为根本、深入地透视,更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宗旨和实践诉求。笔者初步认为,社会关系存在论就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构成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本质内核。马克思将社会关系作为人的本质,认为是社会关系这种总体性的社会存在使得人能够成为现实的人。社会关系不仅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对象,还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依据。从社会关系存在论的视域出发,马克思的社会关系方法论的理论范式强调的是个人和社会的本质联系,即现实的人不仅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而且社会关系还直接地构成了人的本质的现实内容。马克思基于社会关系存在论视域的方法论对于我们根据现实社会关系背景确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手段、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等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论文第一部分概述了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的几种主要视角,为第三部分的存在论反思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理论内涵、批判维度和哲学意义的阐释,指出作为具有本质意义的社会关系不仅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解释能力,还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指导价值。第四部分为文章的核心部分,分别从社会关系与大众化的目标、社会关系与大众化的内容、社会关系与大众化的手段以及社会关系与大众化的效果四个方面,剖析了从马克思社会关系存在论视域出发进一步透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的可能向度及其方法论意义。
其他文献
本课题研究的是涉及到和谐社区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的内容,整篇文章的落脚点是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对建设和谐社区文化的作用上的,具体的来说,和谐的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非
不久前召开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建设的基本任务即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深化社会领域的专项问题及整治。因此本文应时代的号召,从社会自治组织的角度讨论公民的教育问题,其实质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乡村的城市化和农民的市民化。在这种社会转型中,传统村庄的消亡和农民不断进入城市已成为不争得事实,传统农村的生活习
开放性、多元主体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的基本特征。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展开而言,不仅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的选择与控制问题,而且也面临着不同思想政治
态度是行为主体的认识转化为行为过程中的重要决定因素。个体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通过正确的道德态度的引导,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认知,并进而转化为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品质的生活条件和人性化的居住区景观空间环境日渐成为购房者关注的重点,人性化景观
社会经济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往往容易催生出浪费、骄横、奢侈、堕落、腐败等不良现象。这些不良之症玷污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不可避免的,
公正是一个多面体,在不同维度下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政治学领域的公正诉诸于法律制度,经济学领域的公正诉诸于市场原则,伦理学领域的公正诉诸于德性。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伦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中国带向了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道德冲突现象成了我们必须要去思考的问题。西方伦理学中,功利主义在用来解决道德冲突时,把一切价值都还原为
针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复杂意识形态形势,党中央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也有着特定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