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吞咽是人类最为基本和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健康人每天进行无意识的吞咽活动可达一千次,其主要作用是将食物由口咽部传递至食管。其整个过程需要6对颅神经和25块肌肉协同完成。吞咽是一个复杂的感觉运动活动,依靠大脑皮层、脑干吞咽中枢和颅神经(Ⅴ、Ⅸ、Ⅹ、(?) (?))之间高度系统性的相互作用。这一过程既有主动成分又有非主动成分,分别反应了皮层和脑干的中枢调节途径。针刺作为一种在临床上治疗吞咽障碍、调节吞咽功能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内在机理一直未有明确的认识,近20年来,围绕吞咽反射的脑干神经元网络所开展的大量研究使得我们对吞咽的生理学机制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脑干吞咽神经元网络主要由传入纤维、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组成。针刺作用在吞咽脑干神经元网络的机制尚未清楚,这些研究的基础为我们研究针刺调节吞咽功能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因此,本研究针对脑干背侧吞咽中枢,探讨针刺对该吞咽初级中枢的作用机制。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干背侧吞咽中间神经元的激活情况,从生理状况下神经电生理情况、损毁核团后针刺效应变化以及针刺对神经解剖形态学的效应几个方面,来探讨针刺对初级中枢吞咽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揭示针刺调节吞咽功能的可能机理。实验一针刺对吞咽相关中间神经元(孤束核)放电的调节方法:SD大鼠55只,雌雄不限,水合氯醛麻醉后,先进行前颈部手术,暴露下颌舌骨肌以及喉上神经,分别连接记录电极以及刺激电极,再进行脑部手术,颅骨钻孔后暴露延髓闩部,用立体定位仪将玻璃微电极插入延髓孤束核内,开始记录神经元放电,先刺激喉上神经引发肌电变化及吞咽,确定吞咽相关神经元后,分别针刺风府穴、廉泉穴、内关穴以及足三里穴30s,观察神经元放电变化以及肌电变化。记录完毕后标记记录位置,进行组织学鉴别,定位不准确的数据弃之不用。结果:本实验共记录到时相型吞咽相关神经元共63个,对针刺“风府”穴起反应的神经元共41个(65%),“廉泉”穴36个(57%),“内关”穴23个(37%),“足三里”穴19个(30%)。自发放电型神经元共完整记录到107个,与吞咽运动相关的神经元共记录到70个,主要为表现为兴奋性神经元。针刺“风府”穴后,NTS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的共49个,减少的共6个,无变化的共15个;针刺“廉泉”后NTS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的共53个,减少的共5个,无变化的共12个,针刺“内关”后NTS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的共38个,减少的共3个,无变化的共29个,针刺足三里后,NTS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的共31个,减少的共11个,无变化的共28个。针刺以上四穴对孤束核吞咽相关神经元的激活作用,以廉泉穴及风府穴较为显著,内关与足三里对吞咽相关孤束核神经元均有-定程度的激活作用,其中对各组兴奋性神经元放电频率变化率进行比较,针刺廉泉穴及风府穴与针刺其他穴位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后可诱发吞咽相关神经元的放电变化,表明针刺对脑干背侧吞咽中枢神经元具有激活作用,在穴位的选择上,廉泉穴与风府穴对神经元激活作用明显,内关穴及足三里穴也可一定程度的激活该神经元。共12个,针刺“内关”后NTS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的共38个,减少的共3个,无变化的共29个,针刺足三里后,NTS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的共31个,减少的共11个,无变化的共28个。针刺以上四穴对孤束核吞咽相关神经元的激活作用,以廉泉穴及风府穴较为显著,内关与足三里对吞咽相关孤束核神经元均有-定程度的激活作用,其中对各组兴奋性神经元放电频率变化率进行比较,针刺廉泉穴及风府穴与针刺其他穴位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 损毁孤束核对针刺任督脉经穴调节吞咽肌运动的影响方法:SD大鼠42只,分为风府组、廉泉组以及内关组,每组均分为损毁和假损毁两部分,麻醉后进行颈部手术同实验一,仅放置肌电记录电极,脑部手术与实验一相同,先对各组进行针刺60s,观察下颌舌骨肌肌电放电及吞咽频数,然后在立体定位仪引导下将金属电极插入孤束核相关核团,通阳极直流电0.1mA,时间20s,进行核团电损毁。损毁结束后再次针刺以上三组穴位,观察肌电变化以及吞咽频数。假损毁实验中,仅将电极插入核团,不进行通电,时间也为20s。实验结束后,对延髓进行组织学检测,损毁部位不准确者数据弃之不用。结果:在损毁孤束核前,针刺“廉泉穴”组最多引发的下颌舌骨肌放电频数,较风府组与内关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针刺“风府”穴与“内关”穴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损毁前后进行针刺,以上三组进行损毁前后组内比较,损毁后针刺引发的下颌舌骨肌肌电放电频次较损毁前明显减少,其中以廉泉穴组以及风府穴组变化最为明显,损毁前后具有明显差异(P<0.01),针刺内关穴在损毁前后吞咽频次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毁孤束核后对三组进行组间比较,针刺不同穴位对吞咽的影响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假损毁对照试验显示,针刺风府穴、廉泉穴以及内关穴,在假损毁前后诱发的吞咽频数无明显差异结论:电解损毁孤束核后,针刺“廉泉”、“风府”以及“内关”穴对大鼠的吞咽诱发作用明显减弱,提示孤束核是针刺调节吞咽功能中的一个重要的初级中枢。针刺廉泉穴对吞咽的诱发作用明显,风府穴及内关穴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吞咽运动,提示穴位的选择对针刺调节吞咽功能具有一定的意义。实验三针刺对孤束核中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24只,分为空白组、风府组、廉泉组以及内关组,常规麻醉后,进行颈部手术,暴露下颌舌骨肌后插入记录电极,分别电针上述三组穴位,频率10Hz,2mA,共20min,同时记录下颌舌骨肌肌电变化以及吞咽运动,针刺完毕后,对大鼠进行灌流取脑,保留延髓及部分脊髓,固定脱水后进行冰冻切片,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延髓相应区域的c-fos蛋白表达变化。结果:电针各组大鼠诱发吞咽肌放电以针刺廉泉穴及风府穴较为显著,效果由于内关组(P<0.05),空白组则无吞咽运动产生。针刺后大鼠各组c-fos蛋白阳性表达方面,在孤束核区域范围内,空白组在孤束核区域内可见零星的c-fos阳性表达细胞,其余三组均可见阳性表达的细胞,其中以廉泉穴组、风府组以及内关组均有较多的阳性表达细胞表达,三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本实验证实了针刺廉泉穴、风府穴不仅可以直接诱发吞咽肌放电变化,还可使孤束核内c-fos蛋白表达升高,从形态学的角度进一步表明了孤束核参与了针刺调节吞咽运动并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