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用女性主义的批评视角观照“杨门女将”这一艺术群像。女性主义视角是一种独特又非常有意义的批评视角。“杨门女将”经历了由历史演义到汉民族民间史诗的形成、转化、定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女性主义色彩逐渐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与民间草根文化不断交融,经历了从“杨门男将”到“杨门女将”的过渡,从男权话语到女性话语的转型,“杨门女将”形象在小说戏曲中也渐趋饱满,成为一组有胆有识、重情重义的艺术群像。这种对女英雄的推崇既是民间文学与生俱来的女性主义倾向的反映,也是一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杨家将”体系的戏曲、小说、民间史诗的主题之一便是对女性的歌颂。这种歌颂有着浓重的“女性主义”与“女性解放”色彩。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杨家将”的主角就是“杨门女将”,“杨家将”的主题便是女性主义。这种成系统的女性主义文本,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是并不多见的。清代以后,“杨门女将”逐渐进入主流文学的视野。戏剧《四郎探母》与《穆桂英挂帅》是“杨门女将”发展进程中的最高阶段,也是其女性化、近代化、政治化的最后结果。“杨门女将”日渐主流化的同时,在民间文学中也形成了汉民族民间史诗“杨家将”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杨门女将”呈现出明显的符号化特征,“杨门女将”也具有了类型化的倾向。杨门女将逐渐演变成了“结构符号”(佘太君)、“英雄母亲”(穆桂英)、“小姐气派”(杨金花)、“丫鬟代表”(杨排风)、“男权遗影”(杨文广众妻妾)种种“类符号”。在“杨门女将”的发展过程中,日渐增强的类型特征中既有女性主义色彩又有男权主义痕迹。整体来讲,从历史演义到民间史诗中的“杨门女将”形象,女性主义色彩虽然日渐浓厚,但从来没有摆脱男权主义的语境。在民间英雄史诗中,仍是在男性视角观照下歌颂女性,一方面按传统观念塑造坚韧大度的“杨门女将”,但同时又给男性话语权留下极大的空间,“杨门女将”甚至成为更加隐蔽、更加深层次的男权话语表达符号。本文首先从女性主义这一批评方法入手,探讨这种批评方法的源头、价值以及可用性,然后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将“杨家将”题材的作品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在历时性的发展进程中考察“杨家将”文本的女性主义主题。最后,以姚宝瑄教授主持整理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汉民族民间史诗“杨家将”为本,对淹没在中国民间几千年男权话语海洋中的女性主义文化进行披沙拣金般的梳理,力图还原出一群鲜活而真实的民间价值体系中的“杨门女将”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