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已经由1980年的19.39%增长到2015年的55.61%。人口和经济活动迅速向城镇地区集中,每年有大量的农民工从能源消耗强度低的农村地区涌入城镇地区,这种结构的变化推动了能源消费的迅速增长。高速扩张和高能耗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进程给我国的能源、环境和气候等带来了严重危机。未来几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将快速发展,城镇化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能源保障是基础。因此,本文从城镇化进程视角,理论分析结合实证研究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为:理论上剖析了城镇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特征。城镇化进程通过四个层面作用于能源消费,分别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交通运输领域的变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变革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结合诺瑟姆的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理论和环境库兹涅茨理论,通过对城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特征分析,指出城镇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作用效果将呈现阶段性的差异。具体来讲理论分析认为:城镇化进程初期推进速度较为缓慢,总体能源消费规模较小,城镇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特征不明显;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在规模扩张效应、流量增强效应和改善品质效应的作用下,能源消费会迅速增加;城镇化进程进入到成熟阶段后,在产业升级、技术水平提升、机制创新和居民素质提升的作用下,能源消费增速放缓并逐步降低。使用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历史数据进行国际比较,结合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证实规模扩张效应尤其是重化工业的规模扩张在能源消费迅速增长中起到的核心作用。基于STRIPAT模型分析框架和我国1978-2015年季度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与能源消费间的长期和短期以及动态联动关系。通过协整分析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证实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范围内,城镇化水平和钢产量都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长期范围内城镇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表现为类似倒“U”型曲线特征,人均钢产量和收入水平的增长将会带动能源消费持续增加;短期内城镇化进程推动了能源消费的增长,人均钢产量对能源消费的弹性比长期范围数值小。收入水平的变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的波动存在正向影响并将长期存在。能源消费对城镇化水平波动因素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建立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进一步实证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特征。选取1990-2015年我国30个省际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发现城镇化水平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表现为三次库兹涅茨曲线特征,也就是说,在城镇化水平超过20.61%后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能源消费会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倒“U”型曲线特征;通过对东、中和西部地区分别建立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发现,东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与能源消费间呈现倒“U”型曲线形态,而西部地区呈现“U”型曲线形态。基于PSTR模型分析了收入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对我国城镇化和能源消费间关系的影响特征。研究发现:随着收入的增加,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弹性会迅速增加,但增长一段时间后会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水平。在工业化进程推进过程中,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弹性将会持续增加。西部地区收入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较低时,城镇化推动能源消费的降低,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弹性为负值。但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后期城镇化进程会推动能源消费持续增加。最后,从两个层面提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促进能源节约和加强能源供应的政策建议:城镇化发展模式层面上,大城市应该由规模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中小城镇通过低碳型目标下的城镇规划布局、建筑节能设施使用和推进智能交通等方式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西部地区从“集”和“约”两个角度因地制宜推动集约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能源的需求及供给层面上,我国应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生活方式转变实现合理引导并降低能源需求增长速度,并通过开发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提升能源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