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既要经济社会发展,又要保护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要想协调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展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研究。除此之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能源变革,我国资源型城市均存在资源枯竭速度加快、产能过剩、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依据各资源城市自身发展特点进行城市转型是维持我国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依然面临着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的提升问题,并不能单纯的解决环境问题,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根本是综合效益导向下的逐步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标准就是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协同最大化。土地资源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空间和场地,资源城市转型发展要依托土地资源,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投入,资源型城市转型要求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因此,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引导和资源支撑,研究如何实现大同市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型城市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整合国内外学者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以及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相关文献,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环境价值理论,构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和土地利用结构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其次,介绍了研究对象大同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并且重点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大同市发展转型的演变过程。进而,在分析大同市1987-2018年间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演进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耦合协同度模型来判断转型背景下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两者之间的协调性;最后,依据大同市转型目标和大同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协调水平较差的分析结果,以2015年为基期年,2020年为规划年,基于多目标规划法,建立土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目标函数,从人口总量、国家宏观计划、区域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设置约束条件,利用模糊集最大(小)算法模型和折衷指数算法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在Matlab软件中运算求解得出四种大同市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通过对综合效益和满意度进行比较得出最优方案。最后,基于最优方案以及大同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充分发挥资源型城市大同土地利用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且为大同市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提供些许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