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农地城市流转的大量发生引起了生态系统的巨大变化,相应的对社会居民的生态福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对生态福祉认知的加深,人们逐渐开始思考农地城市流转中生态福祉的重要性以及关注利益相关者的直观感受,因此,亟需通过探究居民对农地城市流转中生态福祉的偏好,为政府制定农地城市流转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及措施提供技术参考,进而建立适当的政策与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农地城市流转的速度和规模加以控制。本文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别选取样本城市对农民和市民两个群体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以此为基础分析农民和市民对农地城市流转中生态福祉的认知程度,再通过选择实验法(CE)和构建潜在分类模型(LCM)探究农地城市流转中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代表性区域居民生态福祉效应的异质性。具体来讲,通过评估不同利益主体在农地城市流转中的生态福祉影响因素的具体偏好以探究基于农民和市民认知视角的生态福祉的异质性。文中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进展、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等内容;然后阐述了农地城市流、生态福祉等相关概念,以及外部性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及认知相关理论等理论基础;在介绍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的基础上,对样本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基于不同维度对居民生态福祉认知情况及支付意愿做了初步分析;再次,对居民生态福祉效应的异质性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方法与分析模型的介绍、选择实验设计与调查、参数定义与赋值,潜在分类模型选取等,运用Mplus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居民偏好异质性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对于人类幸福指数的五个维度相关指标的认知,不同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市民与农户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市民对健康维度整体满意度西部>东部>中部,农民对健康维度整体满意度西部>中部>东部;(2)不同地区与不同受访者对生态福祉存在偏好异质性,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偏好特征,如东部市民受访者偏好可分为价格敏感型、安全偏好型以及关系偏好型三类。整体来看,中部地区的受访者偏好相较于东部与西部而言更具多元化,西部地区受访者对价格更为敏感;(3)农地城市流转中东、中、西部地区市民与农户之间偏好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更好的维持或提升农地城市流转中居民的生态福祉:一是区别对待市民和农民的生态福祉相关政策制定;二是基于空间异质性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补偿制度;三是针对性的强化农户对生态福祉和生态保护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