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类不同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从组织学的角度评价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及达到组织学改善所需疗程,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对分别采取干扰素(Interferon,IFN)、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s,Na S)及未抗病毒(Non antiviral,Non)治疗的142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两次行肝穿活检,二次肝活检时,患者治疗的时间最少不低于26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HBe Ag、HBs Ag观察病毒学应答情况,对基线状态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HBV DNA水平、肝硬化患者比例进行单因素分析,用半定量系统计分方案对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均进行评分,并对治疗前后肝组织学变化采取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和不同疗程交互作用对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结果:1、病毒学应答:HBV DNA检测不到:IFN组58.93%(33/56),Na S组90.20%(46/51),Non组HBV DNA检测不到率为0;HBe Ag转阴率:IFN组39.29%(22/56),Na S组15.68%(7/51),Non组6%(2/35);HBs Ag转阴率:IFN组相对较高21.43%(12/56),Na S组1.96%(1/51),Non组HBs Ag阴转率为0;2、(1)改善肝组织炎症程度方面,治疗方式或疗程的主效应、治疗方式与疗程的交互作用分析:方式:F=22.069,P=0.000;疗程:F=1.710,P=0.185;治疗方式与疗程的交互作用:F=3.233,P=0.014;(2)在改善肝组织纤维化方面,治疗方式或疗程的主效应、治疗方式与疗程的交互作用分析:方式:F=14.144,p=0.000;疗程:F=4.810,P=0.010;治疗方式与疗程的交互作用:F=2.466,P=0.048。(3)方式与疗程的9种排列组合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G:F=11.417,P=0.000;S:F=10.671,P=0.000),第6种为最佳组合,即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2年以上对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最为明显;(4)HBVDNA改善程度方面,治疗方式或疗程的主效应、治疗方式与疗程的交互作用分析:方式:F=75.777,P=0.000;疗程:F=1.424,P=0.244;治疗方式与疗程的交互作用:F=0.872,P=0.483;(5)方式与疗程的9种排列组合(方式与疗程)进一步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21.898,P=0.000),第5种为最佳改善HBVDNA的组合,即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在1-2年期间HBVDNA改善最为明显;而在第7、8、9为最差组合,即未抗病毒治疗HBVDNA基本无明显改善。结论:1、抗病毒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的患者;无论是干扰素还是核苷(酸)类似物均能使肝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2、在肝组织学改善方法,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2年以上的患者肝组织学改善与干扰素组相比更加明显;3、选择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需达到一定的疗程后才能使患者的组织学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