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也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目前,大学生面临着许多压力,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他们往往难以应对,不知所措,加之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各种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受到政府和学校的重视,但发展还不成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已严重阻碍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改进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后,后现代主义作为颇具影响力的西方文化思潮开始流行,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理论观点独具匠心、个性鲜明,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借鉴价值。论文系统地介绍了后现代的主要教育理论,包括后现代教育目的观、后现代教育课程观、后现代教育师生观、后现代教育研究观等,在总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多方探索挖掘后现代教育理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后,提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合理“生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建设动态、开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民主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师生关系以及开展“情境化”与“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教育对策。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基于后现代教育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梳理与探索,为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并把这些方法相结合,进行科学论证,为积极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实际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