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白族木雕产品的整体风格在汉唐时期基本成型之后,通过师徒教学、家族教学等严格的传承方式,较为完整地保留至今。剑川白族木雕产品千百年来一直恪守着白族传统文化观念与民族审美风格,形成了一系列凝结着白族传统文化的造型、图案、技艺,成为了文化意蕴相对稳定的民族文化符号。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剑川白族木雕在市场经济、现代生产方式的影响下,产品的类别、形式、生产方式、技艺和相对稳定的文化意蕴在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中发生了系列的变化。民族文化的现代文化语境是引发大理州剑川县白族木雕在其类别、形式、技艺、图案、意蕴和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方重建民居、公共文化设施,旅游业成为大理地区重要的产业,外来文化消费迅速拓展;21世纪初,国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业成为云南省重要的文化产业门类;在文化交流空间拓展的过程中,剑川木雕借鉴了沿海、内地的生产理念,引入了规模化生产的方式,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手工技艺。在这种复杂的多元文化语境下,剑川木雕的产品种类迅速增多。市场上除了传统白族建筑配件、白族地区生产生活用品外,出现了迎合现代都市审美的家具装饰、日常生活用具、摆设等;出现了满足旅游市场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也出现了代表地方文化的、服务于政府交流活动的大型木雕产品。同时,对非洲木雕和现代木刻艺术有所借鉴,风格既不同于传统剑川木雕,也不同于浙江木雕、福建木雕、江苏木雕的产品丰富了剑川木雕市场,也意味着剑川木雕正在传承和发展中进行着新的建构。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带来了剑川木雕产品在形式上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相对稳定的图案、造型也发生了变化。外来文化符号的移入,现代机械生产带来的规模化复制、生产,使木雕产品能指层面的民族文化意蕴不断消解。同时,手工技艺的减弱,凸显了传统木雕的经济属性,导致了产品的同质化,消解着剑川木雕的民族性,传统剑川白族木雕产品呈现出向大众文化产品过渡的趋势。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了对比法、归纳法对产业化进程中的剑川白族木雕进行分析、论述,运用文化产业、民族学、民艺学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较为系统地分析和解读剑川白族木雕产品在现代消费社会背景下发生的变化,以期通过剑川木雕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产品研究个案的分析,对民族文化产品的发展及传统民族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走向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