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人居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的一项基本义务。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我国保障住房建设发展迅速,各地政府都把保障住房建设作为一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同时又起到控制房价、惠及民生,努力现实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也出现了住房保障政策不完善、保障对象错位、空间分布不合理、设施配套不完善和居住空间分异等问题,甚至引发了居民对保障性住房的“弃选”等现象。从实证角度研究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实效问题,无疑是引导保障性住房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保证,也是推进保障性住房基础性理论发展与获得原创成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方法。
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论文以杭州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为研究客体,在阐明研究意义、研究落脚点,廓清研究对象与范畴的基础上,主要从政策演变、保障对象、物质建设与居民满意度等多个维度,描述、总结与评价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实效,剖析其空间分布的内在动力机制,并联系实际就若干关键性问题提出研究模型、评价方法与发展策略,从而实现效果评估、规律总结、问题研究与理论建构的多重目标。
通过对“政策演变”的研究,发现杭州市保障性住房政策除了具有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一般的问题与特点外,尚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租、售、改”并举,“五位一体”,以解决“两个夹心层”住房问题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体系:住房保障政策逐步实现由“以售为主”,向“租售并举、以租为主”的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缺乏中、长期目标与阶段安排;保障对象较为单一等。
通过对“保障标准”的评价与实证调查,发现杭州市保障性住房面积标准,处于国内先进行列;杭州市经济适用住房收入水平的准入条件远低于理论性规范数值;经济房与拆迁安置房的户均建筑面积均超出经济房保障标准,与杭州市现状人均居住水平基本持平,存在着弱势群体在实际居住比重中数值较低等问题。
物质建设方面,杭州逐步形成了以“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为主体,“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危改房”多元发展的保障格局。保障性住房主要分布于城北、城东(不含下沙组团)和城西区域,城南(滨江组团)、城东(下沙组团)较少。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总体上较为均衡,并没有出现国内大多数城市所存在的保障性住房偏远集中分布的“典型性问题特征”。但是保障性住房空间规划安排缺少科学依据,保障性住房空间区位理论的科学发展迫在眉睫。杭州民意调查表明,住户对保障性住房总体建设情况基本认可,经济适用房区位条件相对不理想、设施不配套;“公共交通”与“公建配套”是改善区位条件的关键因素;“租金或价格”和“周围配套设施”是保障性住房住户最关注的因素;居住隔离是一个隐藏的秘密。
城市规划对保障性住房空间演变分别起着“外拉力”(如总规、居住区规划)、“内推力”(如危旧房规划)或“综合力”(如保障性规划)等的指导、规范作用。同时也发现,由于规划技术与法律制度层面的缺陷,使得保障性住房的内容与实施形式都不具备法定性。
论文指出影响保障性住房效用发挥的既有规划技术层面的原因,也有政策、制度与实施层面的原因。其中关键性问题主要有四方面,即:空间区位选择、建设模式、政策制度完善以及保障对象界定等。不恰当的居住空间区位分布直接导致了保障性住房效用发挥的低下,并认为交通便捷度;公建配套完善度:土地经济性以及其他因素,是保障性住房建设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影响冈素。基于“好区位的认定标准”和“三因素综合的原则”,论文提出了“各土地等级内保障性住房适建性评价”方法。
论文认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问题,其本质也即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该如何处理的问题。和谐社会理念强调“科学发展、效率优先与以人为本”,落实在居住空间发展上也即提倡适度“规模分异”,反映并符合不同阶层的居住意愿等。论文提出了和谐社会背景下理性保障性住房分布设计模型及其5点主要内容。“小聚居”规模控制(同质社区的合理规模)主要取决于4方面冈素,同时指出同质社区最小规模以C级单元为宜,也可以成倍数开发。在建造模式与建设比例方面,提出了基于理想分布模型的杭州保障性住房发展策略。论文还就“政策、制度完善与规划实施”、“保障对象界定”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不恰当的居住空间区位分布直接导致了保障性住房效用发挥的低下,并认为交通便捷度;公建配套完善度:土地经济性以及其他因素,是保障性住房建设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影响冈素。基于“好区位的认定标准”和“三因素综合的原则”,论文提出了“各土地等级内保障性住房适建性评价”方法。
论文认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问题,其本质也即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该如何处理的问题。和谐社会理念强调“科学发展、效率优先与以人为本”,落实在居住空间发展上也即提倡适度“规模分异”,反映并符合不同阶层的居住意愿等。论文提出了和谐社会背景下理性保障性住房分布设计模型及其5点主要内容。“小聚居”规模控制(同质社区的合理规模)主要取决于4方面冈素,同时指出同质社区最小规模以C级单元为宜,也可以成倍数开发。在建造模式与建设比例方面,提出了基于理想分布模型的杭州保障性住房发展策略。论文还就“政策、制度完善与规划实施”、“保障对象界定”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