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阎锡山是民国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耐人寻味。辛亥革命后,统一的中央政府已经走出历史舞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模式指引着中国继续向前。阎锡山经过几番奋斗终于幡然悔悟,殚精竭虑欲打造山西独立王国。九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山西自然也不能幸免。如何在艰难局势中保存自己成为阎锡山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遵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从1935-1940年阎锡山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的背景、过程、终结、评价等四个方面,对双方实现合作抗日进行梳理和研究。面对日本的入侵和蒋介石的排挤,阎锡山选择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一方面阎锡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也与阎锡山本人的诸多特质分不开,如少年时代儒家文化的影响、留学日本的经历,以及具有一定爱国爱家的情怀等。这一时期阎锡山选择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支持山西新派的工作,扩建新军,主张动员民众,实行全民族抗战,为山西抗战乃至全国抗战做出相当的贡献,值得肯定。但阎锡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又使得双方的合作处处充满矛盾,是有限的。1935-1940年阎锡山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不是一帆风顺的,基本经历了如下几次转变:红军东征后,双方互相表示合作诚意到上层统一战线的建立;七七事变后,双方实现全面的合作抗日到合作出现危机的转变;十二月事变后,双方划界而治,阎锡山保持中立,双方合作名存实亡。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最大程度地维护着双方的合作,如中国共产党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策略,一方面始终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另一方面又能转变斗争的形式,尽量使决策能够为双方接受;再如中国共产党在实际工作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适时打击顽固势力的嚣张气焰,壮大了山西抗日力量,发展和完善了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