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目前内镜切除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然而,对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对可切除的肿瘤大小没有确切的定义,这篇回顾性研究主要比较内镜切除及外科切除病变位于胃部、肿瘤直径≤5cm胃肠道间质瘤的手术并发症及预后,并比较三种不同内镜切除方法治疗效果及经济效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7年9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最终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证实为胃间质瘤的409名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在这篇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中,分析409例肿瘤直径≤5.0cm的胃肠道间质瘤,其中268例内镜下切除治疗(内镜组),141例外科手术治疗(外科组),比较两组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结果及R0切除率;并分析不同内镜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409名患者中,女性243例,男性166例,总体的男女比例为0.68;患者平均年龄为59.0±9.8岁(31.0-83.0)。肿瘤好发部位依次为:胃底(55%)、胃体(27.6%)、贲门(10.8%)、胃窦(6.6%)。EFTR、STER、ESE 三组 R0 切除率及住院费用无统计学意义(P>0.451);EFTR组术后进食流质时间为2.53±1.39天,STER组为1.75±0.75天,ESE组为1.64±0.82天,EFTR组术后进食流质时间长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FTR组术后住院时间为5.25±1.64天,STER组为4.42±0.79天,ESE组为4.35±1.42天;EFTR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外科组比较,内镜组切除的肿瘤直径较小[(1.69±0.9)cm 比(3.20±1.2)cm,P<0.001];术后住院天数短[(4.66±1.5)天比(8.11±5.0)天,P<0.001];术后进食流质时间早[(1.94±1.1)天比(4.63±2.6)天,P<0.001];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p<0.05);以及,住院费用少[(20115.4±5113.5)¥比(43378.4±16795.7)¥,P<0.001]。内镜组与外科组相比,R0切除率低(93.3%比99.3%,P<0.01);根据NIH肿瘤危险度分级来看,内镜组,分别有 176(65.7%),69(25.7%),14(5.2%),9(3.4%)名患者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而外科组分别有27(19.2%),86(61.0%),15(10.6%),13(9.2%)名患者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409例胃GISTs中,51(12.5%)名患者为中危或高危,其中只有20名患者接受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其中8名患者因伊马替尼副作用及高费用服药1-3月即停药。平均随访33.5月,两组均无发生复发及转移,外科组有两名患者因为其他疾病死亡。结论:内镜切除对于≤5cm的胃肠道间质瘤是安全有效的,与外科组相比,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且术中并发症较少、恢复快、住院费用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