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确保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提出了一系列耕地保护的相关政策,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证粮食生产和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重庆市是城乡统筹配套试验区和南方稻作示范区,不仅要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还要保证人口所需的粮食生产。但是,从目前重庆市耕地现状来看,重庆市耕地存在质量差、生产条件差、粮食产量低等各种问题,提高耕地质量,打造高标准农田迫在眉睫。为此,本研究基于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理念,开展建设标准和建设模式的研究,以期能够为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达到的目标提供可参考的标准。本研究在综述目前关于耕地质量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一主题,参考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将重庆市划分为为渝西方山丘陵区、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渝东南低中山区和渝东北中山区4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类型区,并对重庆市耕地现状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基于2008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和重庆市土地资源资料,本研究对重庆市耕地数量和质量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重庆市耕地分布不均,质量差异明显,其中耕地主要集中渝西和渝中地区,耕地质量较好;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小,耕地以旱地为主,质量较差。(2)重庆市耕地坡度主要集中在6°~25°,耕地坡度大是耕地质量较差的原因之一;另外,重庆市以中等耕地为主,优质耕地和劣质耕地相当,说明后备资源较为丰富,耕地挖掘潜力较大,有望耕地质量水平的提升。2、针对各类型区分别选择大足县万古镇升斗村、丰都县崇兴乡先锋村等三个村、黔江区新华乡艾子村、巫山县大昌镇双胜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和实地采样,利用ARCGIS数据平台,获取并处理研究对象的基础属性资料,依据指标选择的原则选择农田质量的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参评指标的权重值,结合不同指标的赋值得到耕地质量的综合分值,根据综合分值确定Ⅰ级的耕地划为优质耕地。结果表明:(1)根据高标准农田指标权重和综合分值的研究,构建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包含了自然因素的8项指标和社会经济因素的6项指标。(2)通过对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各指标权重进行排序,可得指标权重越大,对农田质量影响就越大,有利于有重点的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3)通过对研究区各指标分值对比分析,可以找出各研究区影响农田质量的障碍性因子,特别是在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对有序、高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有重要作用。(4)对各研究区综合分值进行比较,也可得出研究区建设的迫切性,将该方法利结果用于县域角度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先后顺序。3、结合重庆市农业综合区划,初步探讨各类型区适合的建设模式方案;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研究,分析确定四个研究区农田质量差的障碍性因子,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分析研究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程内容:综合各类型区适合的建设模式方案和研究区工程内容分析,分析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结果表明:(1)渝西方山丘陵区采用集约规模化生产模式,未来农田经营方式以标准农田和蔬菜基地为主,标准果园为辅,通过一定工程改造,将该区域建设为重庆市高标准粮农生产基地。(2)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宜采用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经营方式以标准农田和标准果园为主,蔬菜基地为辅,该模式以产业发展的方式开展农业种植,重点种植重点经营,通过工程改造,将该区域建设成为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基地。(3)渝东南低中山区采用后备资源开发模式,通过生产条件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工程改造,充分挖掘农业发展潜力,提高耕地质量。(4)渝动北中山区采用生产条件便利化模式,通过农田改造、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为未来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引进,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利生活质量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