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 (Busck)是世界性的果树害虫之一,寄主范围广,包括多种蔷薇科果树,一般认为桃等核果类果树为其主要寄主植物,梨、苹果等仁果类为次要寄主,其可为害寄主植物的果实和嫩梢,这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寄主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在河北深州邻植桃、苹果、梨果园内梨小食心虫一年发生5代,除越冬代外,均可蛀食上述寄主果实,但为害程度存在差异。为此,本文室内比较研究了桃(沙子早生、久保、北京14号和深州蜜桃)、苹果(富士)和梨(鸭梨)果实对梨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及其繁殖的影响,并且系统调查了深州邻植果园内梨小食心虫的田间蛀果率,并探究分析了其间异同的理化成因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寄主间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具有明显差异,且其受梨小食心虫发生世代的影响。调查发现,第2代梨小食心虫蛀果率的高低顺序为:沙子早生(4.00%)>深州蜜桃(2.20%)>久保(1.80%)>北京14号(1.00%)>富士苹果(0.00%)>鸭梨(0.00%);第3代为:沙子早生(7.26%)>北京14号(2.20%)>久保(1.80%)>深州蜜桃(0.10%)>富士苹果(0.00%)=鸭梨(0.00%);第4代:深州蜜桃(14.00%)>北京14号(10.60%)>久保(7.20%)>富士苹果(0.00%)=鸭梨(0.00%);第5代:深州蜜桃(12.00%)>鸭梨(0.80%)>富士苹果(0.00%)。2.桃、苹果、梨3种寄主果实对梨小食心虫的生长发育及其繁殖均有影响,且其受品种、梨小食心虫发生世代的影响,其中第2、3代梨小食心虫的最适寄主为沙子早生桃,第4、5代依次为深州蜜桃和鸭梨。研究发现,第2、3代梨小食心虫在沙子早生桃果上蛀果率均最高,依次分别为23.33%和30.56%,幼虫发育历期最短(11.28d,10.13d),单雌产卵量最高(207.71粒,165.27粒),内禀增长率和净增值率最大,依次分别为0.0714、10.02和0.0874,14.25;第4代梨小食心虫在富士苹果上蛀果率最高(57.22%),深州蜜桃次之(36.67%),久保桃上幼虫发育历期最短(10.26d),深州蜜桃次之(10.44d),深州蜜桃上单雌产卵量、内禀增长率和净增值率均最高(151.90粒,0.0999,19.42);第5代梨小食心虫在鸭梨上蛀果率最高(63.89%),深州蜜桃上幼虫发育历期最短(9.42d),其次为鸭梨(13.60d),鸭梨上单雌产卵量、内禀增长率和净增值率均最高(182.12粒,0.1117,47.44)。3.桃、苹果、梨3种寄主果实的可溶性糖、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和多酚、类黄酮等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均有一定差异,其与不同世代梨小食心虫蛀果率相关,但相关性与梨小食心虫的发生世代有关。研究发现,不同寄主果实可溶性糖含量与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无关,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与第2、3、4代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无关,但均与第5代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呈显著负相关(Y(%)蛀5=-2.341X蛋5+70.924,Y(%)蛀5=-3.845X氨5+66.137);不同寄主果实多酚含量与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无关,类黄酮含量与第2、3、4代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无关,但与第5代的蛀果率均呈显著负相关(Y(%)蛀5=-1.352X酮5+81.249)。表明,寄主果实中营养物质及次生代谢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梨小食心虫的蛀食为害,但仅限于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类黄酮含量高的寄主果实能抑制第5代梨小食心虫的为害,其间含量及其时间动态变化异同是寄主果实间梨小为害差异的物质基础和内在原因之一。4.桃、苹果、梨3种寄主的果实硬度、表皮毛密度及长度有一定差异性,其与不同世代梨小蛀果率相关,但相关性与梨小食心虫的发生世代有关。研究发现,寄主果实硬度与第2、3代梨小食心虫幼虫蛀食为害相关,与其蛀果率均呈显著负相关(Y蛀1%=-5.40X硬1+93.00,Y蛀2%=-0.262X硬2+13.257),与第4和5代无关;而寄主果实表皮毛密度及其长度与第2、3、4、5梨小食心虫的蛀食为害无关。表明,果实硬度对梨小食心虫蛀食为害有影响,但仅在早期梨小食心虫为害中有一定抑制作用。综上表明,桃品种间蛀果率乃至不同树种间寄主适合度的差异可能是梨小发生为害及其寄主间时空转移规律的物质基础和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把梨小食心虫的一年多世代发生与其寄主植物范围广泛这两个典型生物学特点相结合,以邻植果园为试验媒介,逐步深入的方式探究寄主果实对梨小食心虫为害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揭示了不同寄主果实为害差异的理化初步机制。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梨小食心虫发生为害及其与寄主植物间的联系奠定了基础,为梨小食心虫的田间寄主转移提供了依据,为抗性品种的研发指明方向,这具有较为重要的科研价值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