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尾矿不同氧化层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iu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业废弃地是一种典型的人为裸地,具有极端严酷的基质条件。微生物是生态系统功能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铜尾矿不同氧化状态四种表层样品(白色盐结晶Y1层、淡黄色盐结晶Y2层、黄褐色盐结晶Y3层、深褐色盐结晶Y4层)和铜尾矿铜富集区垂直方向四种不同深度层次样品(AO层0-2cm、A层2-10cm、B层10-20cm、C层20-30cm)为研究对象,利用rRNA作为分子标记,采用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分析以及克隆测序的方法,研究铜陵铜尾矿废弃地中细菌群落多样性组成和结构变化情况,同时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环境因子对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铜尾矿不同氧化状态表层样品的理化性质差异不明显,四种表层样品均具有较低的pH,在2.50至3.11之间,是典型的极端酸性环境。Cu、Fe、Zn、Cr、Pb五种重金属总量在Y3、Y4层的含量显著高于Y1、Y2层。四种样品所包含的矿物种类主要均为石膏,石膏在Y1、Y2层的含量超过99%。Y3、Y4层除含有较高比例的石膏外,还检测到石英、蒙脱石等矿物的存在。通过建立四种不同表层样品的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并利用RFLP分析及测序、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在这四种表层样品中均以Betaproteobacteria为绝对优势类群;其次各层均检测到Gammaprote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两个类群的存在;除Y1层以外,在其他三层均检测到少量Bacteroidetes类群,在Y2、Y3层检测到少量Cyanobacteria类群,在Y1、Y2层检测到少量Firmicutes类群,而仅在Y4层检测到少量Actinobacteria类群存在。(2)铜富集区垂直方向不同深度层次的四种样品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H(r=0.980,P=0.000<0.01)、总磷(r=0.962,P=0.000<0.01)与深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含水量(r=-0.816,P=0.001<0.01)、总氮(r=-0.780,P=0.003<0.01)与深度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各层样品重金属总量差异显著,AO层要明显低于其下三层;Cu、Zn、Pb总量均在B层出现最大值;Fe和Cr随深度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各层样品的矿物组成及数量分布也明显不同,AO、A层矿物种类较少,主要矿物为石膏,均在97%以上。B、C层矿物种类较多,包含有石膏、石英、长石、绿泥石、石榴石、角闪石、蒙脱石、伊利石、方解石,其中以石英含量最高。通过建立四种不同深度层次样品的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并利用RFLP分析及测序分析发现:除A层以Cyanobacteria为主要优势类群,其余三层均以Betaproteobacteria为主要优势类群;Gammaproteobacteria类群在各层均有分布,且随深度的增加其数量分布比例逐渐减小;Alphaproteobacteria类群仅在AO、B两层中被检测到有少量存在,而Firmicutes类群仅在AO、A两层中被检测到有少量存在;另外仅在A层检测到少量Bacteroidetes、Planctomycetes类群存在。(3)环境因子对细菌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比较复杂。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CCA)发现,环境因子中的总氮、含水量、pH、铁总量对不同氧化层中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可能产生主要影响。蒙特卡洛测验(Monie-Carlo test)的结果显示样品中多数环境因子不能独立用于微生物群落组成的解释。运用主成分分析(PCA)从整体角度阐明了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可能控制了微生物群落的分布。
其他文献
5’-3’核酸外切酶是一类重要的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XRN家族是一类重要的5’-3’核酸外切酶家族,存在于各种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