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评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的视觉通路改变及差异,探索青光眼患者视野损害与视路改变的相关性,探讨MRI成像技术作为青光眼诊断的辅助检查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2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4眼)和8名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6眼)进行视觉通路的MRI(1.5T磁共振仪器)分析,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测量外侧膝状体的体积,弥散张量成像(DTI)测量视神经、视束、视放射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弥散率(MD)。病例组所有患者病史均为三至五年内,具有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所有患者用非接触性眼压计测量24小时眼压,利用Humphrey视野计记录视野缺损的分贝值,查房角,眼底照相记录C/D值。对照组18人(36眼)要求无眼科其他疾病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正常健康成年人(25——69岁)。开青组、闭青组和对照组均行t检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外侧膝状体的体积和所得FA和MD值来评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路改变及其差异。通过Humphrey视野计记录视野缺损的分贝值,视野损害与各参数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将青光眼患者分为前期、早期、中期、晚期,检测四组患者的年龄、视力(矫正)、C/D、外侧膝状体体积,视神经、视束、视放射的FA值和MD值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开青组、闭青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青光眼患者外侧膝状体的体积明显减小(72.91±15.81),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视神经,视束及视放射的FA值明显减小,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闭青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视神经、视束及视放射MD值明显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青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视神经、视束的MD值明显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相比较,外侧膝状体体积、视神经、视束及视辐射的FA值和MD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视野损害程度与各参数在α=0.05上具有相关性。根据视野损害程度分组,组间各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视束FA值、视神经MD值及外侧膝状体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光眼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影响不同层次的视神经纤维。MRI作为青光眼诊断的辅助检查对整个视觉通路改变提供量化依据,为青光眼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随访提供影像学支持。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病程进展过程相似,视路改变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