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代中后期直到1990年代,北大诗歌比较活跃。就大学与当代诗歌之间关系的程度而言,还没有哪所大学堪与北大相匹。在最近20年间,这所大学为当代诗坛贡献了一批优秀诗人,这其中包括骆一禾、海子、西川、臧棣、戈麦、清平、麦芒、恒平、阿吾等对当代文学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诗人。在诗歌备受冷落的1990年代,北大也继续向诗坛输送了多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如西渡、胡续冬、冷霜、王雨之、周瓒、姜涛、周伟驰等,他们已成为当代诗坛重要的新生力量。 这些诗人同北大的关系,对他们个人来说,也许是偶然的。而这种关系一旦发生,他们同诗歌的关联,就会乘势衍生成一种共通的命运,形成一个既相互吸引又相互冲撞的“诗歌场”。本文试图结合文化研究的方法,探讨1980年代中后期的北大校园空间何以如“诗歌场”般集中了如此众多的优秀诗人。他们彼此相互吸引、激励、拒绝以致对抗,从而酿造出一种精神氛围,构筑了一种相对自足的诗歌传统。研究北大诗人的共同之处以及他们的分歧开始的地方,从而探究他们是如何在一个共同的背景下保持其独特性的,无疑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北大诗歌为批评提供了一个研究诗人之间相互影响机制的绝佳范例。另外,进入90年代,北大同当代诗歌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惹人瞩目,随着北大诗人的写作对当代诗歌进程的影响日益显露,不能不促使促使我们去思考“北大诗歌”这一概念对当代诗歌写作的特殊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了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布迪厄有关怎么样把文学作为社会现象去研究这个问题的主要观点是——研究者需要首先深刻分析文学场和权力场之间的关系,然后需要研究文学场本身,获得这方面的了解之后才能够研究文学场内的作家(他们的“惯习”),这是布迪厄的“三步方法”。与此相应,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 第一章勾勒了“北大诗歌场”生成的社会文化处境。将“北大诗歌场”置于大社会文化语境中,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所构成的关系网络及诗人心态与精神层面,把它视作时代文化转型的一种表征或“诗性隐喻”来进行深入研究;第二章是对“北大诗歌”传统的归结。正是因其独特而自足的诗歌传统,使得北大诗歌与同时期的“第三代诗歌”以及其它一般意义上的校园诗歌面貌迥异;本文最后一章力图呈现北大诗歌场内部既相互吸引又相互冲撞的丰富图景,主要沿着以下三条线索展开,首先是“在诗的理想中追求梦幻般的质朴、单纯的原生态的生命境界”的这个方向,贯串了从骆一禾、海子到BC-1、西塞、白鸟、紫地、程力、郁文、徐永的写作,第二条是西川、臧棣所代表的具有学院派气质的写作,除西川、臧棣外,还可以举出戈麦、麦芒、清平、恒平、哑石等有影响的诗人,90年代涌现出来的诗人胡续冬、冷霜、王雨之、周伟驰、周瓒等,在气质上也可以归为这一类。最后一条线索是以阿吾、缪哲、林东威为代表的某种程度上放弃了文本的优雅,而刻意追求文本的反讽效果,他们代表了北大诗歌的另一种声音。 此外,本文希望挖掘第一手资料,对若干代表性诗人进行访谈,并将访谈作为论文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