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是指在很短的时间(200~500毫秒)内连续呈现两个目标刺激(T1/T2)时,被试对第二个目标刺激(T2)的正确报告率显着下降的现象,是发生在知觉后加工阶段的暂时性的注意缺陷现象。研究注意瞬脱的通常采用的范式是经典的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RSVP)范式。一般认为,注意瞬脱反映了认知资源有限这样一个原理。但近些年的研究发现了有一些非瞬脱者(noblinker)他们在注意瞬脱中较少发生注意瞬脱。有一种可能就是非瞬脱者具有更高的工作记忆容量,可以对注意进行更好的控制。个体在工作记忆容量上的差异与被试所具有的从不相关信息中寻找有用信息的程度的能力有关Martens和他的同事解释瞬脱者比非瞬脱者花更多的注意在不相关的干扰物上。这与Olivers2005年的研究对注意瞬脱的解释有相似之处,Olivers发现当被试在执行注意瞬脱任务时,同时参与分心活动(distracting mental activity)例如对不相关任务进行自由联想或者听音乐,结果注意瞬脱任务的绩效得到了显着的改善。即被试发生注意瞬脱是因为被试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投入了过多的注意资源,不仅提高了对目标的加工程度,更提高了对干扰刺激的加工,才导致注意瞬脱。自由联想和听音乐与心智游移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是和当前任务无关,并且都占用了一定的认知资源。心智游移(Mind Wandering,MW),是指个体的意识体验除了来自于即时环境刺激和当前任务,还有大量与即时环境或当前任务无关的其他内容,即与任务不相关想法(task-unrelated thought,TUT)。研究心智游移常用的范式是持续注意反应任务(Sustained Attention to Response Task, SART)思维探针和问卷法。本研究拟综合应用上述三种方法,考察MW和AB的个体差异及其相关关系。如果易心智游移的个体瞬脱量显著小于不易心智游移的个体,那就扩展了Olivers的过度投入理论;反之,印证了MW的执行控制理论。研究心智游移中最经典的量表为《想像过程问卷》(Imaginal Processes Inventory)中的《白日梦频率量表》(daydream frequency scale),另宋晓兰等人对心智游移频率特征进行了研究,其开发的《不同任务性质下的心智游移问卷》涉及了B、C两种因素。我们假设因素B趋向性任务与AB任务有相似之处;因素C回避性任务与SART任务有相似之处。根据心智游移的元意识将心智游移分为有元意识的心智游移(Turning out)和无元意识的心智游移(Zoning out)。我们在AB和SART任务中插入探针区分有无意识的心智游移。比较两种任务中心智游移频率的同种水平间的相关,验证量表有效性。通过不同性质任务下心智游移频率的问卷和两个行为实验,即插入探针的AB实验和插入探针的SART实验的行为结果发现:(1)易心智游移的群体易发生AB。(2)个体在SART任务中相对于AB任务更易发生心智游移。目SART任务中无意识心智游移的频率显着高于AB任务中无意识心智游移的频率。(3)B因素得分高的人,不仅在SART任务中绩效不好,在AB任务中绩效也不好。本研究表明:(1)B趋向任务与AB任务类似,被试卷入程度较高,不易发生MW:C趋向任务与SART任务类似,被试卷入较低,易发生MW,并多发生白日梦式的MW。(2)易MW的个体的瞬脱量显著大于不易MW的个体,MW不利于AB任务,印证了心智游移的执行控制理论。心智游移程度可能确实会影响AB的成绩。(3)在AB中比较容易心智游移的个体同时也是B因素得分高的个体,这些人不仅在AB任务中绩效的不好,SART的绩效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