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疏疏亲”是指个体对疏远对象客气礼让(“亲疏”),而易与亲密对象产生冲突(“疏亲”)的人际行为。这种行为看似扭曲却常见,但其背后的原因及心理机制缺乏相关研究。以往研究表明利益对人际行为有重要影响,但对利益定义过于笼统,也未研究不同类型的利益对人际冲突的影响。有研究探讨安全感和人际距离与人际冲突的关系。但这些工作将利益、安全感、人际距离分开进行研究,对三因素如何同时影响人际行为的心理机制并未进行探讨。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比他们在亲密关系和疏远关系中的人际冲突,分析利益、人际安全感、人际距离如何共同影响人际冲突,并探讨“亲疏疏亲”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本文基于庞德的利益分类理论和成熟量表来设计问卷,并对20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一、大学生与亲密对象的冲突总体上强于与疏远对象的冲突,即“亲疏疏亲”行为是确实存在的。数据表明这种行为不受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的影响。二、人际距离对人际安全感会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大学生与亲密对象的人际安全感显著高于与疏远对象的人际安全感。三、利益对人际冲突也会产生影响,且人格利益相比物质利益更能引发强烈冲突。人际冲突与利益呈显著正相关,无论亲疏,两者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在大利益情况下,冲突不受人际安全感影响,无论其是否具备高安全感,均会发生较强烈的冲突;而小利益情况下,人际安全感越高,冲突也相应越强烈。综上,人际距离越近,人际安全感越高。利益越大,人际冲突越强烈。而只有在利益较小时,个体与亲密对象的冲突才显著大于疏远对象。所以,“亲疏疏亲”是发生在小利益情境下的人际行为,当利益较小时,人们才易与给自己带来高安全感的亲密对象发生更强烈的冲突。基于以上对大学生人际距离、人际安全感、利益效用和亲疏冲突的实证分析,本文从理论角度探讨了“亲疏疏亲”行为的心理机制,并结合社会交换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对“亲疏疏亲”行为进行了解释。同时,运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分析了大学生“亲疏疏亲”案例,并提出尊重他人的人格利益、正确认识人际冲突两点建议,以促进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