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发性抑郁(late-onset depression,LOD)是指发病年龄大于60岁的一组老年抑郁综合征。本疾患遗传因素不如中青年患者明显,临床突出表现为情绪障碍与认知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为主)并存,且多伴有脑血管病变或血管危险因素,国外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与中青年患者有所不同。对负性情绪的调节障碍是晚发性抑郁主要表现之一,但有关晚发抑郁患者情绪调节障碍神经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临床上缺乏客观评价指标。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技术可达到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能够精确描述不同时间进程的情绪、认知信息的加工强度及其脑区分布。在Go/Nogo实验范式中,N2Nogo与P3Nogo两个ERP成分反映了情绪调节过程中的注意控制环节,能够体现由前扣带回、眶额叶介导的,对负性情绪的抑制性控制过程。本研究采用ERPs技术对晚发性抑郁患者情绪调节障碍的神经机制进行探讨。方法被试包括18例晚发抑郁患者(发病年龄≥60岁)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无明显差异的18名健康老年人。抑郁情绪评定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与15项老年抑郁量表,认知功能测评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与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ERPs记录采用Go/Nogo实验范式,要求被试对刺激序列中双个三角形图形尽快尽准确按键(Go),单个三角形不反应(Nogo)。记录32导脑电后离线分析。测量额区F3、FZ、F4、FC3、FCZ、FC4、C3、CZ、C4电极N2峰波幅及峰潜伏期;额-顶区电极(上述9个电极再加上CP3、CPZ、CP4、P3、PZ、P4)P3峰值;在数据分析中发现LOD患者视觉加工早成分存在异常,故转化为平均参考后,进一步测量颞枕侧电极(T5、T6、O1、O2)P1、N1峰值,额中央区FCZ点P2峰值。采用多元方差分析(MANOVA)及重复测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RMANOVA),进行不同组别的任务间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