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综艺节目自20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在内容和形式层面发生了数次革命性的变化。2017年1月15日晚8点30分,湖南卫视播出的《向往的生活》开启了户外食宿类慢综艺节目的源流。两年内,慢综艺电视节目由于其带来的“新鲜感”而迅速在国内电视综艺市场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态势,并且不断生产出新的及后续跟进多季的现象级慢综艺节目。因此其成为电视学界不得不关注的一类电视文化现象。目前,学界对“慢综艺”电视节目的概念界定和类型归属尚不明确,对其产生的时代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创作理念转向因素开展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从综艺节目自身内部形态流变、发展历程与时代文化语境的导向作用两方面阐释出节目产生的必然性,并从电视节目类型出发对慢综艺节目做出垂直对应的类型归属和其自身的类型划分。叙事层面,户外食宿类慢综艺节目相较于先前的传统快综艺节目在节目形态、叙事空间、叙事节奏、人物塑造与主题表达等方面发生较大改观。“弱情节性”是其最典型的节目特质,表现为弱化了游戏竞赛性、戏剧性和假定性,也因此节目更突出了以“温情”为切口讲述故事,并辅以大小悬念以弥补戏剧性冲突不足,提高节目可看度。同时放缓叙事节奏,多以细节表现和聚合式的情感共同体为手段塑造人物、转换视点。为了表现出“弱化秀,突出真”的节目效果,其视听语言的使用偏向于客观中立的纪录式语态,在景别、镜头数量比、机位设定、色彩搭配以及光线使用方面都出了节目”偏向真实、舒缓、温情的风格。在音乐、音效方面主要使用“暖性声音”的听觉渲染,建构出“传—受”二元互动视听场域。在更深层次的美学层面,节目通过生活化场景设置和明星身份的窥视与重构突出了节目“真实取向”的精神诉求。基于视听层面的图像与声音,节目所呈现的审美意象开拓了更深一层的审美意象和意境世界,呈现出深层的哲理意味并引导观众对人生观、价值观等哲学层面进行反思。但节目也有“虚拟”的一面。电视文化作为与后现代文化思潮同时期出现的典型文化形态,其本身具有后现代“复制”、“拼贴”的特征,同时作为真人秀节目的一类,户外食宿类慢综艺同样具有一定程度“秀”的虚拟表演性。在当今消费社会的文化语境下,慢综艺向观众提供了一份精神的慰藉,释缓了观众的内心焦虑。在“限娱令1.0——4.0”、“限真令”等政策引导下,慢综艺通过传统饮食文化、家国情怀、天人合一的山水情节等本土文化引发了观众的内心共鸣,起到了文化化人、艺术养心的净化作用,更具精英和主流色彩。后续多季户外食宿类慢综艺契合了“一带一路”、“精准扶贫”。但同时也凸显了节目处在诞生初期的各类问题,本文在结尾处进行了尝试性的归纳总结,并提出了节目文本建构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