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尤其在加入WTO后,我国凭借劳动力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劳动密集型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贸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逐渐由只能出口服装、鞋、帽等低附加值产品,到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不断扩大。国内部分学者认为资本及技术密集产品占我国出口贸易产品的份额提升反映了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有所弱化,印证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与结果。而考虑到进口中间品进行加工并出口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在国际分工市场上的盛行,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向资本及技术密集产品的转移是否真的意味着我国已经逐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结构升级?这个问题对我国产业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形式逐步由产业间深化至产业内部,随后进一步由产业内深化至产品内,演化出垂直专业化分工。本文在对产业结构理论以及垂直专业化分工理论进行整理梳理的基础上,基于我国1987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我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进行了测算,发现我国整体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虽然较发达国家有所不及,但上涨速度极为迅速。而具体到行业层面上,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明显强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提升速度也相对较快,这意味着在出口的制成品中进口中间品的价值占比大幅提升,我们认为这对资本及技术密集产品出口份额提升有一定促进作用。本文进一步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提升较大的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值占比有所上涨,但行业增加值率并未提升,甚至有所下滑。检验结果说明我国产业结构并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完成升级,我国作为产品生产工序中的低附加值的国家,仍被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结合以上分析,本文篇末就如何有效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