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美国《新闻周刊》上关于中国的政治新闻报道语篇。1979年英国语言学家Roger Fowler和Gunther Kress等提出了批评语言学的概念,批评性语篇分析随之应运而生。批评性语篇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包括意识形态对语篇生成过程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在批评语言学中,语言并不像以往语言学家宣称的那样是一种客观透明的传播媒介,而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语言不仅反映社会,而且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
批评语言学重视社会生活中文化(语言作为其中的一个层面)的影响,认为阶级控制和阶级剥削在语言当中以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方式得到确定和维持,强调文化作用于社会生活并且成为社会斗争的领域之一。批评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是以Roger Fowler和Norman Fairclough为代表的批评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主要源泉。
在政治语篇中,有权力的个人或集团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对没有权力的人们施加影响。但是为了和读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说服他们接受自己的观点,作者总是试图采用许多方法来掩饰。批评性语篇分析是建立在批评语言学基础上的一种新的语篇分析模式。它主要是在社会和历史语境下研究语篇,旨在把语言和语言使用与其意识形态意义联系起来。它试图揭示那些常常不易被人们觉察的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权力阶层是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以维护其自身利益和现存的社会结构的。批评性语篇分析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已经发展成为语篇分析学家用来分析媒介语篇和政治语篇的强有力的分析工具。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相比,批评性语篇分析在国内的发展还不尽人意。基于国内的这种研究现状和本文作者对批评性语篇分析和当今时事的极大兴趣,本文作者开展了此项研究,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的不足。为了此项研究,我从美国《新闻周刊》上收集了约30篇关于中国的政治新闻报道。为了能够深刻地理解这些报道,我们还搜集了大量关于这些报道的相关报道和社论。
批评性语篇分析认为语篇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语篇使用的语境至关重要。这就意味着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批评性语篇分析可以从两个视角进行:其一,从“语言层面”分析入手,包括词汇,语法和语篇结构的分析。其二,Fowler等提出的从功能分析入手,其主要理论基础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本文在兼顾上述两个分析视角和对所收集到的新闻语料(美国《新闻周刊》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共计30篇)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分析模式。该新模式包括了情态系统分析,扩大了情态分析的范围完善提高了福勒的分析模式。本篇论文采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美国《时代周刊》中关于中国报道的篇章进行批评性分析。以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中英新闻语篇的对比分析,而该研究只是运用批评语篇分析方法分析所选语料。所选语料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总统演讲,而是包括不同内容的重大政治新闻。本论文不再仅仅关注英美等欧美国家的新闻,而是将兴趣集中于《新闻周刊》中关于中国的政治新闻,分析隐藏于其后的潜在意义。相信本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会为英语教学和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应用新的分析模式,本文作者选取了四份英文报道并对他们进行了详细的批评性语篇分析。四份报道分属于四个热点话题:中国国内政治、对外政策、香港和台湾.通过对四份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揭示了美国新闻报道中所隐含的歪曲中国的意识形态,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控制着人们的思维,对人们的态度和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中国的新闻报道尤其明显,因为中美两国意识形态不同。
通过此项研究,人们能够了解政治语篇中的权力滥用和用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批评性语言意识的重要性。因此,此项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拓展了语篇分析的视野,将分析的视角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转向对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研究;帮助人们运用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来正确对待西方媒体,从而提高其批评性语言意识;另外该研究对英语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论文分为四章。导入部分主要包括题目选择,研究目的和该论文的组织结构。第一章是文献综述,追溯了批评语篇分析和政治新闻语篇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然后介绍了批评语篇分析的主要方法。第二章描述了本文研究涉及的理论框架。第三章从及物性,转换生成,词汇分类和情态动词的角度分析了美国《新闻周刊》关于中国的政治新闻,并指出在政治语篇中用于隐藏权利滥用的明显标记,是该论文的关键部分。第四章主要包括该论文的研究意义,建议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