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关于一个村落群端午节的民族志。田野地点位于湖南省新化县游家镇内资江与大洋江的交汇处。笔者在掌握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试图理解端午节背后的意义。此外,也可以为更大范围的比较研究提供厚实的素材。研究方法上以人类学田野调查为主,结合文献研究。笔者于2008年端午节期间在当地做了试调查,并于2009年端午节前后在当地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参与了端午节的一些活动,如下水礼、请龙神、拜码头、端午夜祭祀等,并对村民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于端午节的感受。同时,笔者也参阅了相关文献,如地方志、族谱等,希望借此加深对当地文化的整体性把握。笔者在文中描述了当地人在端午节期间的主要活动,从请神、宴神到送神,分析这一结构模式背后的文化意义。端午节是当地村落的公共性活动,在整个活动中,不同的人在这一活动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达。青少年是端午竞渡中的主体,笔者从人生周期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青少年热衷于端午节是一种对“成年礼”的解释模式。对于女性而言,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女性巧妙地缓解了家庭内部的一些矛盾,并在端午夜的祭祀上,得到了公共话语权的表达,端午节是女性参与公共事务的一种方式。而老年人则指导着整个端午节活动的过程,他们由于礼仪上的知识获得了整个村落的尊重,并且,在端午节中,他们也在追寻着人生的意义。此外,从单个的个体出发,也可以发现端午节是个人融入村落社区的一种途径。人情关系是当地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规则,而端午节的仪式结构也体现了人情关系的规则。从当地道教的宗教体系出发,发现端午节竞渡背后还有着宗教因素的解释维度。在整个的端午节中,人们表达着各自不同的解释维度。此外,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在组织端午节的活动中,不同的村落有着不同的组织方式,而这些不同的组织方式,恰恰是来源于人们不同时期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一种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