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德美亚1号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密度、施肥量)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找出最佳的密度及施肥量组合方案,为黑龙江玉米高产、高效规范化栽培提供技术依据。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主处理肥料因子为A共3个水平,即A1(尿素280kg/hm~2、二铵210kg/hm~2、硫酸钾70kg/hm~2),A2(尿素400kg/hm~2、二铵300kg/hm~2、硫酸钾100kg/hm~2),A3(尿素520kg/hm~2、二铵390kg/hm~2、硫酸钾130kg/hm~2);以种植密度(B)为副区,设定5个不同种植密度(6、7.5、9、10.5和12万株·hm-2),在玉米生长的关键生育时期,测定玉米群体光合势(LAD)、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n)、净同化率(NAR)、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及成熟期玉米产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肥量和群体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玉米产量随施肥量及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高肥高密的种植方式有利于产量的提高,但并非愈高愈密愈好,各肥密处理组合产量以A2B3处理(尿素400kg/hm~2、二铵300kg/hm~2、硫酸钾100kg/hm~2,9万株/hm~2)最高,A3B3处理次之,施肥量及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且肥料和密度的互作效应显著。2.施肥量和群体密度对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玉米叶片LAI及LAD均随着群体密度及施肥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净同化率随着密度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整个生育期内,6、7.5和9万株·hm-2密度下净同化率显著高于10.5及12万株·hm-2密度处理下的NAR。增加施肥量可显著提高玉米叶片净同化率,但施肥过多效果降低。叶绿素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随施肥量的提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玉米叶片Pn随吐丝后叶片的不断衰老而呈降低趋势,随密度的提高显著下降,而随肥料量的增加显著上升。3.施肥量和群体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不同密度条件下,B1密度处理的单株茎秆平均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密度处理。不同施肥量下,施肥量A2的茎秆平均干物质量显著高于其他施肥量。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籽粒灌浆速率呈下降趋势,低密度显著高于高种植密度。适宜的群体密度下,采用合理的施肥量,可以提高玉米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减轻细胞的伤害,降低膜质过氧化程度,使叶片具有相对更长的功能期,但是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植株间拥挤,植株穗位叶生理活性降低。综合产量等方面分析,A2B3处理组合总体表现最佳,可在试验地区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