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肾气丸始载于《金匮要略》,又名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后世医家称为金匮肾气丸。自张仲景以来,肾气丸就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普遍重视,有的从理论方面探索其方证本意,有的从临床心得体悟其治疗应用,有的从辨证指针钻研其功效主治,有的从药物配伍阐述其组方奥妙,从而发展衍化出一序列有效方剂及相关理论,如济生肾气丸、桂附八味丸、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归芍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等。这些方剂组成有别,功效不一,对中医学补肾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启迪了后世医家对肾病的认识,在中医学肾病证治方面起了重大作用,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启示,理清肾气丸的衍化过程及其引起的证治变化和相关理论阐发,对临床更好应用此类方剂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试图从发展源流着手,探讨其衍化过程及相关理论、方药,总结其衍生方在肾病治疗中的运用。肾气丸与后世诸多衍生方只出于侧重点不同,其影响深远者,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受该方大量补阴药与少许温阳药同用以温阳化气,调治阴阳治疗思想的影响,历代医家又各自以临床为基础,根据临床需要而创立出许多滋阴助阳、温阳利水为法则的衍生方;二、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从肾气丸减桂、附而创立六味地黄丸,受其启发,历代医家又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化生出诸多滋阴益气、滋阴降火等衍生方。三、明代张景岳论断肾气丸补中有泻,对于精气大损,年力俱衰,真阴内乏,虚痰假火等纯虚无实证“恐肾气丸用泻妨补”,理当从纯补,故去其“三泻”丹皮,茯苓、泽泻,加温肾诸药以增强补益,医家在此基础上发展衍化出诸多补肾方。溯源寻根,可以说肾气丸与后世诸多衍生方是源与流的先后关系,在这一序列的方药中,笔者总结认为可以初步从生理功能失常寻找肾病证治的启示:1、肾主水功能减退,水液代谢失常时的治疗《金匮要略》中肾气丸治疗的虚劳、消渴、痰饮、妇人转胞等病证,都有小便方面的失常,或小便不利,或尿量频多。一为肾之气化不利,一为肾之固摄失职,二者皆为肾气虚即肾主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桂附地黄丸为肾气丸中生地改为熟地而成,加强温补肾阳之功,《济生方》中加味肾气丸,在以上药物基础上加川牛膝、车前子,加强了利尿祛湿的功能,温补肾阳,利水消肿,临床上见肾阳虚而水液代谢失常时,三者皆可对证选用对证。如果是肾阴虚或肝肾阴虚而表现水液代谢失常时,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阴虚病人有虚热表现,可熟地黄应改用生地黄,小便异常明显,或水肿明显时用茯苓皮为宜,或配伍其它利水药物,如车前子、川牛膝等。如果阴虚火旺,可用知柏地黄丸。如果肝肾阴虚,视物昏花,眼部症状明显,可用杞菊地黄丸,如果兼有瘀血者,可用归芍地黄丸,或合用当归芍药散。2、肾藏精功能减退、生长、生殖机能失常时的治疗肾精的盛衰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直接相关。肾藏精功能减退时,生殖机能当受到影响,即出现阳痿、遗精、不孕等临床表现。如果兼见腰膝冷痛、畏寒肢冷、脉象沉、舌淡白等阳虚症状,可用右归丸加减。右归丸是在金匮肾气丸基础上去“三泻”,加了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当归等补精血的药物。生地黄易为熟地,加大肉桂、附子用量,增强了助阳。适合治疗肾阳虚而见遗精滑精、阳痿早泄、宫冷不孕等肾藏精功能减退、生殖机能失常的病证。肾阴虚而见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数或细数等虚热证候时,可以用张景岳左归丸。如果火旺症状明显,如牙眼肿痛、口舌生疮或小便疼痛、尿赤等可加黄柏、知母、黄连等。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主藏精,精能生髓。毛发的生长、润泽皆与肾精有关。肾虚时,可见骨软无力、头晕耳鸣、牙齿松动、健忘、毛发枯槁或脱落生长发育相关病变可用右归丸或左归丸加用补肾、壮骨、生髓、填补肾精、益气养血的药物如猪脊髓、鹿角胶、鹿茸、龟板胶、何首乌、黑芝麻、黑豆、黄气、阿胶、当归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