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作为20世纪最成功的外科技术之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晚期髋关节疾患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过去认为THA患者最适合的年龄是65-75岁,随着材料学的进步,特别是陶瓷材料的成熟,人工髋关节的使用年限获得显著提升,THA的适应症已经扩大到更年轻的患者。早期人工关节普遍采用的金属-聚乙烯配伍组合,并作为这一技术的配伍标准,在过去数十年内获得广泛应用。该假体界面组合之所以难以胜任体内长期生存,关键原因在于磨损。磨损产生的聚乙烯碎屑激起炎症反应,诱发假体周围骨溶解,最终导致人工关节假体松动,造成人工关节失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能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低磨损率、组织相容性好的界面材料被认为是提高假体生存率的首选方案。在此背景下,陶瓷界面材料应运而生。虽然陶瓷材料应用于人工关节摩擦界面已经有约40年的历史,但是,早期第一、二代陶瓷材料微粒较大且不均一、陶瓷脆性过大、力学特性不佳等问题,导致较高的陶瓷假体破裂概率。成熟的假体设计和材料品质始于第三代陶瓷假体。第三代陶瓷假体在延续早期陶瓷材料高硬质、惰性、良好组织相容性和低磨损率等优势的基础上,材料的力学特性显著改善,破裂概率显著降低,这些突出优点使第三代陶瓷成为人工髋关节假体升级换代的首选界面材料。虽然第三代陶瓷界面材料在国外已经有超过20年的应用经验,但是,在我国大量推广使用的时间却不超过10年。国人在身体特点及生活习惯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差异,在接受THA的患者的流行病学上存在不同,采用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THA的中期效果是否与国外报道一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本课题对2005-2009年在南方医院接受第三代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THA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研究,通过分析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SF-36健康调查量表、术后疼痛时间、术后拐杖使用时间、并发症、满意度及影像学上评估陶瓷碎裂、骨皮质增厚、透亮带、骨溶解、异位骨化表现,综合评价第三代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的中期临床疗效和假体生存率,旨在为骨科医生合理选择假体摩擦界面组合提供参考依据。临床资料和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采用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实施THA的53例69髋患者,采取门诊随访、电话随访、书信随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随访。评估方法(1)临床疗效评估:通过术前/术后Harris评分、术前/术后SF-36健康调查量表、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拐杖使用时间、并发症、满意度等评估第三代陶瓷-陶瓷假体摩擦界面的人工全髋关节的中期临床疗效。(2)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通过X线排查陶瓷碎裂事件,并测量骨皮质增厚、假体周围透亮带、假体周围骨溶解和异位骨化等现象。(3)数据采集和统计学分析:影像学数据采用拍摄患者骨盆正位片进行测量。髋臼侧按照Delee-Charnley分区法进行区域划分,股骨侧按照Gruen分区法进行区域划分,异位骨化采用Brooker分级法进行分级。影像学图片采用TraumaCad2.0软件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统计学数据描述为均数±标准差(M±SD),组间对比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显著性水平界定取值P=0.05。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以翻修作为终点事件假体生存率。可信区间取值95%。结果1、共53例69髋符合纳入标准,13例患者(18髋)失访,1例患者术后1年死于心血管疾病,1例患者在术后1年因假体松动下沉行髋关节翻修术,最终有效随访38例计49髋(11例为双侧同时置换)。其中,男25例29髋,女13例20髋;手术时平均年龄为44.2±15.3岁(19-77岁)。11例为双髋同时置换,27例为单髋置换。患者术前手术原发病包括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0例21髋)、强直性脊柱炎(10例16髋)、股骨颈骨折继发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1髋)、髋关节骨关节炎(6例9髋)、陈旧性化脓性髋关节炎(1例2髋)。2、平均随访时间为52.5±17.3个月(36-85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从术前的50.9±11.4分(10-73分)提升为92.9±6.6分(67-100分)(t=-24.7,P<0.05),SF-36量表术后各维度的评分均高于术前(P<0.01)。疼痛在术后1个月内缓解,术后弃拐后行走时间平均为2.1±0.3个月(0-6个月)。除1例患者有严重关节异响,1例患者因双侧髋关节术后假体周围异位骨化BrookerⅣ级导致髋关节强直外,其他患者对手术均满意。3、X线随访髋臼杯假体的平均外展角为43.9±8.5。(27-58。),平均前倾角为19.5±5.9。(8-25。)。无一例陶瓷髋关节假体碎裂,无一例髋臼侧出现透亮线,无一例患者出现髋臼杯假体松动、移位。按照Gruen分区法,49髋(100%)股骨柄假体周围的2、3、5、6区均观察到点状焊接,30髋(61%)在3或者5区出现骨密度增高。14髋(29%)在1区出现透亮线,15髋(31%)在7区出现透亮线。与早前X线影像学资料对比观察,未见透亮线进展趋势。4、并发症观察2例(2髋)出现间断髋关节异响。38例患者中,18例25髋(51%)出现异位骨化。其中,BrookerⅠ级10髋,Ⅱ级6髋,Ⅲ级4髋,Ⅳ级2髋。其中,1例(2髋,原发病为强直性脊柱炎)经X线透视下观察证实假体股骨颈被异位骨化的骨质包裹导致髋关节强直,需手术切除。1例患者(1髋)术后1年X线随访发现股骨柄假体周围透亮线形成,与早期X线对比,假体下沉。最终确诊“股骨柄无菌性松动”并接受翻修手术。以翻修作为终点经Kaplan-Meier分析显示其5年生存率为85.4%(95%可信区间:84.7%-86.1%),髋臼假体生存率为100%。股骨柄假体生存率为98.6%(95%的可信区间:90.5%-99.8%)。结论1、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可为初次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提供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2、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可为初次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提供较高的假体中期生存率;3、本组中期临床随访数据证实第三代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组合具备几乎可以忽略的碎裂概率。4、本组中期随访资料证实髋臼假体周围未发生骨溶解,提示第三代陶瓷-陶瓷界面材料可为髋臼假体带来更长的生存率。5、本组陶瓷界面的髋关节假体周围异位骨化有较高的发生率,BrookerⅣ级异位骨化的患者才影响到髋关节活动度。6、本组中期随访数据显示第三代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组合的异响发生率为4%。陶瓷界面的异响的机制及其与碎裂的关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