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水打歌现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红岩镇清水沟村,属于传统彝族打歌的一个种类。打歌是目前还能见到的较古老的舞蹈形态,也是云南古老的‘踏歌’在彝族文化中的遗存,是在云南彝族民众中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形式。“清水打歌”用葫芦笙或竹笛伴奏,男女成对平行围成圆圈,人数不限,圆圈内一人吹奏芦笙,两人舞大刀。舞蹈节奏舒缓,边舞边对歌,颇有轻歌慢舞的气氛。在舞蹈中,两名男子和着节拍,手持大刀作双人大刀舞,表演古代战争刀法,以此赞颂祖先。清水大刀舞是清水打歌中的一个部分,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彝族打歌的重要特色。笔者三次前往弥渡县红岩镇清水沟村进行田野调查,在对村委会组织的打歌和村民丧葬仪式中的打歌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之上,从清水打歌的依存环境、田野呈现和文化阐释的角度对清水打歌进行研究。记录清水打歌的形态,分析其舞形与舞律特征,阐释其动态呈现的根源。论文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大理市弥渡县红岩镇清水沟村的地理环境、历史衍进以及当下的文化信仰。从该地域的地理、历史、文化的环境作为起点进行梳理,为当地舞蹈的产生、形态分析和文化的选择做铺垫。第二部分,对清水打歌的舞蹈主体、时间、空间、过程、音乐、道具、服饰、功能等方面做较全面的记录。首先在呈现语境上,以节庆中自然发生的打歌形态作为研究对象,从舞蹈主体、舞蹈时间、舞蹈空间、舞蹈过程四个方面进行客观呈现。其次在外部呈现要素上,笔者整理出清水打歌的音乐、道具、服饰、禁忌方面的要求和特点,为舞蹈特征形态的分析提供依据。再次在舞蹈本体动态呈现上,笔者对打歌中打跳舞者、大刀舞者和吹芦笙舞者的步伐和动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记录。并分析清水打歌的动作形态特征和形态成因。第三部分,通过前两个部分的分析,从舞蹈主体自身的心理机制、南诏鼎盛时期文化的遗存以及当地各民族文化共享的氛围三个方面,对清水打歌的当下文化形态进行阐释,探讨了舞蹈文化持有者对文化的认同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