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BAQUS的汽车夹层玻璃受冰雹冲击的动态响应研究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LBC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VB夹层玻璃作为汽车玻璃的首选,其防冲击的能力和对冲击作用的动态响应问题是重要的夹层玻璃研究内容。PVB夹层的加入,使得夹层玻璃的动态响应问题不再是简单的单一各向同性的板面受冲击的问题,并且一般情况下由于PVB夹层与两侧玻璃的弹性模量相差至少三个数量级,也不能简单的看做叠合板的冲击问题。本文主要基于ABAQUS软件,对受冰雹冲击的等效玻璃板和夹层玻璃进行了模拟,结合一定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在冰雹垂直冲击作用下的夹层玻璃上的冲击点的动态响应问题,还定性的分析了各种其他角度冲击和多次冲击夹层玻璃的应力波传播问题。本文通过对夹层玻璃中心受冰雹垂直冲击的模拟,对比了夹层玻璃上冲击点处的挠度与等效玻璃上冲击点处的挠度,对比发现夹层玻璃上的挠度变化更多的倾向于波的情况,而且应力波在夹层玻璃厚度方向上的传递具有延迟性,且冲击过后的PVB夹层上的应力远远小于两侧玻璃上的应力,因此在夹层玻璃未发生冲击破坏时,主要靠夹层两侧的玻璃来承受冰雹冲击作用所带来的应力。且通过模拟等效玻璃板受冰雹冲击的过程与夹层玻璃的模型相比对,得出工程上采用的夹层玻璃的等效厚度来校核设计的方法对冲击作用来说是极其不准确的。同时,将夹层玻璃在模型中分别设置为四周简支约束和四周固支约束,提交计算后发现,两种情况下的夹层玻璃上的应力分布和冲击点处的挠度并没有区别。通过对夹层玻璃受多个冰雹错落冲击的模拟,得到了当多个冰雹在不同时间错落冲击夹层玻璃不同冲击点的冲击过程,结果发现在该过程中,区别于夹层玻璃受单次冲击的情况,夹层玻璃的背面玻璃不分布应力,PVB夹层上的应力也比正面玻璃上小三个数量级以上,冲击所造成的应力几乎全部分布在夹层玻璃的正面玻璃上,由此得出结论,如果想提高夹层玻璃的抵抗连续多处冲击的性能可以通过增厚直接接触冲击物体的正面玻璃来实现,由于在冲击发生以后夹层玻璃板的四个边界上的应力大,在此模型中还输出了沿边界处的应力曲线。本文还对夹层玻璃上同一点处受二次冲击进行了模拟,得知了PVB夹层上的粘性耗散能有效阻挡了多次冲击造成的应力叠加。同时在所有的仿真中还可以得到结论,夹层玻璃板受到冲击时,四个直角处的应力整体最小,因此也最安全。最后,本文在仿真的基础上对文中所做的重要且复杂的仿真模拟做了可信度分析,其一是利用理论上的玻璃板模型受冰雹冲击后冲击点处的挠度值曲线与夹层玻璃的等效玻璃板的仿真模型输出的挠度结果进行比对,其二是利用ABAQUS使用手册上的模型质量评估方法对本文中的仿真模型进行能量平衡的检验,最终结果表明,文中的仿真模型可信度高,具有准确性。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多元化发展,某些旧城街区空间意识不足,导致惰性空间的产生。在此背景下,应设置空间激活装置,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对服务设施进行激活性改造。以改善老旧城区、街区的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对待学生的优点,每个教师都能做到心平气和。可对待一个学生的缺点,有些教师常会因为“恨铁不成钢”或是“嫉恶如仇”,缺乏宽容的气度,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人格价值和品质,从而无法取得较好的教
集体是以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成员行为规范,以有个人意志和社会价值的共同活动为中介的群体,它是群体发展的最高形式.苏联心理学家皮德洛夫斯基用几何图形表示了不同发展水平的群体空间模式。图中OA,OB分别表示班级群体的不同发展方向和性质,OA表示积极向上,OB表示消极不良,OC代表班级群体中人际关系发展水平的因素,其中1,2,3,4,5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群体,其中第三型班级称为集体主义型班级,是最高水平的理
师生冲突是学校班级组织文化中常见形态。师生冲突的产生有多方面诱因,既有师生个人因素,又有代际互动特征,也有社会环境因素。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具有主导性因素。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存在农户农业保险需求不高、保险公司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积极性不高、政府引导作用有待增强等问题。应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陈旧的学习方式必将不适应新一代的学生,我们要帮助学生掌握新的探究合作性的学习方式。笔者从《新课程标准》入手,从学生的角度对探究性学习进行了一定解读,并从学生的“探究者”身份、课堂学习、课余自学三个角度浅谈了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探究者 课堂学习 课余自学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语文课程标准”又做出了新的调整。在对语文课程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