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全国实行基础教育课程课改之后,“模块”(module)成为一个被各学科经常使用的概念。根据《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2009,4)的解释,“模块”是英国大学课程中的一个单元或单位或计算机等语言中的功能块、程序块等组件。简而言之,“模块”就是一个独立存在又与其他模块相衔接的功能。模块教学就是围绕一个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专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模块教学是对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所产生的教学模式,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一种教学方法。 “学困生”是学校中的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在理论界,关于“学困生”的讨论由来已久,有的叫“后进生”也有叫“问题学生”、“难教的学生”或者是“差生”。“学困生”有很多种情况,本文所要谈的“学困生”是指一个智力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英语的综合素质明显低于同年级的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本研究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来探讨通过模块教学来转变英语学困生学习成效的策略和途径。本研究主要探讨两个主要问题:(1)造成英语“学困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如何运用“模块教学”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效?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某市三个不同学校的高二学生,通过运用多元智力理论,根据英语成绩和学习兴趣、动机及态度可以看出她们远远落后于班上的大部分同学,因此,笔者对三位高中英语学困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研究,即从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在研究期间,她们正参与笔者设计的高中英语模块教学的研究,笔者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因材施教,培养她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她们的学习动机。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档案袋、传记研究、课堂观察和访谈。数据主要包括研究者的课堂观察、访谈、学习日志(包括了研究对象的反思) 通过研究对象的语言学习经历的反思、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造成英语“学困生”的五个主要因素是:(1)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2)学习者自身的兴趣、动机和态度;(3)教材的衔接;(4)家庭教育环境;5)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这些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变化。 文章的结尾对转化“学困生”的策略提出了两点启示:(1)提高了学习者的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角色转变为调控者,促进了学习者的自主需求。(2)从教学法的立场,本研究采用了传记方式,传记的解释是基于大量信息的收集,数据来源于学习者的回忆、反思和研究者的观察,能够使研究者捕获一些情感、社会变量和她们的发展。为今后的外语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