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花组合是将多种草本花卉种子进行混配、播种后创造出的类自然界野花草甸景观,具有花期持久、花色丰富等观赏优势,且自我维持和更新能力强,有较高的生态效益。近年来相关学者对野花组合的概念、发展历程、景观优势等作了较多探讨,却鲜有学者从群落的角度研究其创建。本文立足于基于性状的群落构建机制,调查了北京周边地区4个典型草甸的外貌和结构特点,总结草甸的垂直结构、物种组成及其性状、季相特点及变化,基于这些调查结果,采用“盒子”模型对群落垂直剖面进行静态模拟,并依据此模型从植物材料的选择原则及数量比例等方面,探讨野花组合的构建;对我国北方多个公园的人工野花组合群落进行调查,并利用AHP法对所选组合的景观进行分析评价,以探究其对今后野花组合配置的指导意义;基于“盒子”模型,选择符合性状要求的野生花卉、商品花卉进行单播,掌握其成苗率、生长习性及观赏特性,选择单播效果良好的种类配置出两个组合进行露地混播试验,探讨其与现有商品组合相比是否具有观赏性、生态性的优势,并发现其尚待优化之处。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自然草甸群落结构:根据株高可将草甸群落划分为3个亚层,其中第2亚层的种数、株(丛)数、平均重要值、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Gleason丰富度指数均最大,第1亚层的各项指标均最小。2.对草甸各亚层植物的性状如茎型、叶面积、叶数量、叶形、叶倾角、冠径等进行分析,可得草甸群落外貌:第1亚层植物茎型为直立且不分枝或少分枝;第2亚层植物以丛生茎型为主,第3亚层植物以匍匐状或莲座性状为主。3个亚层的植物均以小叶型为主;第1亚层植物大多具3-10枚叶片,叶片一般兼具茎生叶和基生叶,茎生叶主要为卵形和披针形,且以斜叶型为主:第2亚层以11枚以上叶片的植物为主,阔卵形叶、卵形叶、披针形叶、线形叶均存在,且以线形叶、斜叶型为主;第3亚层以具3-10枚叶片的植物为主,叶片有圆阔卵形、卵形、披针形、线形,且多为平叶型;同一重要值等级下,第2亚层植物的冠(丛)径最大、第1亚层的最小。3.根据所调查的草甸结构与外貌,用长宽比较大的长方形“盒子”模拟第1亚层植物,长宽比最小的长方形“盒子”模拟第3亚层植物,据此构建北方草甸群落垂直剖面的“盒子”模型。且根据该模型得,人工野花组合群落适宜配比为:20%夏季开花的高大植物种类、50%春夏开花的中间层次种类、30%早春及秋季开花的低矮种类。并得出具有适于野花组合构建的相应性状的种类。4.据调查,国内现有人工野花组合群落的特点有:色彩丰富,植株健壮,呈现出热烈、蓬勃的景观,但与自然草甸、国外优秀设计案例相比,其景观劣势表现为:所应用的种类同质化严重,使得景观趋同、特色缺失,其中尤以菊科植物占绝对的主导优势,导致恶性竞争及群落退化;组合中群落没有结构,无层次感,且各种种类花期集中,景观没有主景与配景之分。5.基于“盒子”模型配置的野花组合,较为分明的显示出了所预设的群落结构及景观效果,其中尤以第3亚层植物的打底效果突出,具有优化和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