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缺血型脑卒中(acute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AIS)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可导致患者部分脑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AIS住院患者高达4500万,约占神经内科收治病人的78.9%,肢体瘫痪、言语不利等后遗症的发生率约为90.3%,并呈逐年增高趋势。随着对于AIS进展机理的深入挖掘,目前对于AIS的炎性侵袭特点已得到逐步认知,独立地提出了炎性侵损是缺血型脑血管病后续的脑损害的重要过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为缺血型脑卒中出现及进展的高危因素之一,被普遍认知为血管内壁细胞的慢型炎症反应。动脉的粥祥硬化斑块的形成或脱落会导致脑血管远端血流灌注降低,更重要的是斑块的不稳定状态和其内部出现的出血、坏死等可进一步导致血拴形成。动脉的粥祥硬化斑块的危险性极高,是造就AIS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的主要原因。因此,炎症反应、动脉的粥样硬化及AIS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檗碱作为一剂传统中药,近年已被发掘出同时具有抗肿瘤、纠正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调节糖脂代谢等作用。小檗碱在缺血型脑血管病领域的科研课题成功吸引了研究者的注意。本研究选取120例AIS患者,随机分组为小檗碱组及常规组,记录患者治疗14天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同时完善治疗90天前后的颈部血管彩超结果,探讨在AIS常规治疗上加用小檗碱后的治疗效果是否具有优势。目的:探究小檗碱对于急性缺血型脑卒中患者的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及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的效应。方法:在本研究中,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120例AIS病患,并根据随机数字表,分成小檗碱组(n=60)和常规组(n=60)。常规组比照AIS的最新诊疗指南制定应用药物方案,而小檗碱组在其基础方案上增加应用盐酸小檗碱片(300毫克,3次/天)。测定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包括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s scores;mRS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scores)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包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面积,total plaque area,TPA;斑块总最大厚度之和,Crouse integral,Crouse积分;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不稳定型斑块的数目)的变化,后加以对比。结果: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NIHSS得分及颈部动脉粥祥硬化的斑块的关联指标的对比均未见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且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与NIHSS得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第14天较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及NIHSS得分显著下降(P<0.05),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第14天,小檗碱组相较常规组的血清炎症的因子的水平及NIHSS得分下降明显(P<0.05),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第90天较第1天,两组患者的TPA、Crouse积分及不稳定型斑块数目显著减低,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而IMT有下降的趋势,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第90天,小檗碱组相较常规组的TPA、Crouse积分及不稳定型斑块的数目减少明显(P<0.05),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mRS得分显著偏低(P<0.05)且短期预后良好率显著偏高(P<0.05)。两个治疗组内不良效应的出现的频率,差异未见统计学上有意义。结论:该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给予小檗碱可明显降低AIS患者急性期的血清的炎症因子水平,可于明显程度上减缓AIS病患的颈部动脉的粥样硬化水平,改良颈部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关联指标,加强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缺血型卒中病患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