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作为测评工具,抽取成都市三所高校(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的12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了解调查对象体育锻炼与心理韧性的现况并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大学生不同人口学变量上体育锻炼与心理韧性的特征以及探讨体育锻炼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得出结论,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扩展和促进心理韧性的研究。 研究结论: (1)本次调查对象的体育锻炼在性别、年级、专业、身体状况、人际关系变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锻炼强度、锻炼量显著大于女生;大二学生处于最高锻炼水平,大三学生其次,大一学生锻炼水平最低;体育专业学生锻炼水平显著优于其他专业;身体状况很好和人际关系很好的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均显著优于其他学生。大多数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为集体形式,同时男生与女生的锻炼项目的选择不同,男生倾向于选择集体项目,女生倾向于选择个人项目。 (2)本次调查对象的心理韧性平均水平为93.96分,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处于平均分以下,有较高的提升空间;大学生心理韧性在性别、专业、民族、生源地、独生与非独生子女、身体状况、人际关系变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心理韧性水平略高于女生,情绪控制水平显著大于女生,人际协助水平显著低于女生;汉族的心理韧性水平以及情绪控制水平、人际协助水平,均显著高于少数民族;城镇大学生的人际协助水平显著大于农村的大学生;非独生子女的积极认知水平显著大于独生子女;医科类学生在心理韧性、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上的平均得分都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身体状况最好和人际关系最好的大学生的总体心理韧性水平都优于其他学生。 (3)本次调查对象的心理韧性及其各维度在体育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锻炼频率、锻炼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大强度持久,每周进行1-2次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时间持续在21-30分钟,中等锻炼量以及集体锻炼形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心理韧性的的培养;男大学生体育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锻炼频率、锻炼量、锻炼总分均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强度与其心理韧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而体育锻炼频率和锻炼量与其心理韧性存在显著正相关。 研究建议: (1)强调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科学指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2)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加强重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体育锻炼手段的健心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