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旧的体制已被破除,新的平衡体制尚未建立,社会产生了诸多矛盾,围绕劳资纠纷、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国企改制、行业行动维权等问题的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加。从近年来的状况看,群体性事件规模日益扩大,参与主体也日益多元。群体性事件的频发、规模的扩大以及参与主体的复杂化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研究群体性事件对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促进社会公正与文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紧密结合实际,以相对剥夺理论为研究视角,深入研究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现状、特征和发生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从相对剥夺理论的视角出发,本文认为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引发因素可以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认识两个基本方面。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社会利益结构严重失衡,部分民众利益受损;政府公信力低下,引发群体性愤怒;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民众话语权被剥夺;社会公平正义缺失,机会公平被剥夺。主观原因表现为:民众的参照群体选择不当;平均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民众的仇官仇富心理。因此,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化解和预防社会转型期的群体性事件: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和协商机制;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社会发展参与机制;帮助民众选择合理的参照群体;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公平观;提升民众的心理调适能力;完善民众情绪跟踪、民意测验和民情考察制度。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问题,它影响着社会、政府及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其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不能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建立起治理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机制,尽可能减少、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将其对社会的破坏和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