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肌瓣的应用十分广泛,常被用来进行深部创面的修复、凹陷填充和功能重建,肌瓣移植是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组织移植手段之一。肌瓣移植有许多优点,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不但可以用于新鲜创面,还可修复感染创面。肌瓣的供区多、切取方便,还可通过小切口内窥镜下进行切取,故对供区外形及功能影响均较少。同时,在肌瓣上不论移植刃厚皮片或中厚皮片均能成活良好。当使用肌瓣进行凹陷填充与功能重建,其转移后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这给远期效果带来了不确定因素。但是,如用肌瓣与表面植皮相结合覆盖皮肤软组织的缺损,肌瓣的萎缩就表现出它的优点,如不臃肿、无需再次修整等,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完美结合。因此,我们建立了兔背阔肌瓣转移修复头部软组织缺损的模型,观察肌瓣转移后体积、重量变化的规律,以及组织形态学、组织化学的变化,并比较肌瓣带蒂转移和游离移植后的区别,为临床更科学的应用提供实验数据参考。第一部分兔背阔肌瓣转移修复头部软组织缺损模型的建立[摘要]目的:建立兔背阔肌瓣修复头部软组织缺损动物模型,研究兔背阔肌瓣移植后萎缩的形态学变化规律。方法:分别使用带蒂、模拟游离两种移植方式将兔背阔肌转移至头顶部缺损处,表面植皮覆盖,于术后2、4、8、12、16、24周分别取材。检测背阔肌体积、重量及肌纤维数的变化。结果:两移植组背阔肌术后24周体积、重量减少为术时的35%-50%,肌纤维数减小为术时的15%-25%,组织学观察显示模拟游离移植和带蒂移植组肌纤维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萎缩、伴随着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脂肪细胞堆积,其中模拟游离移植组肌瓣萎缩现象较带蒂移植组严重。结论:成功建立兔背阔肌瓣移植修复头部软组织缺损的模型,肌肉萎缩的形态学研究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第二部分肌瓣带蒂转移与模拟游离移植后各成分变化的研究[摘要]目的:分别对带蒂转移与模拟游离移植肌瓣的各型肌纤维、纤维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及血管进行组织化学研究,观察肌瓣转移后各成分的变化及其对肌瓣萎缩的影响。方法:将实验第一部分取材进行石蜡包埋,分别对样本进行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及Tunel染色,计算肌肉组织中各成分的变化量。结果:肌纤维横截面积开始占90%,24周后下降到40-50%,Ⅰ、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也同时发生变化,其中Ⅰ型肌纤维横截面积比值从40-45%减少到5%左后,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比值减少较少,从45-60%下降到25-30%。纤维结缔组织由转移前的7%增加到40-50%,其中Ⅰ型胶原纤维增加明显。脂肪组织术前所占比值极小,至术后24周其横截面积比值则增加到8-10%。血管床退化明显,术前每根肌纤维接受3~5根毛细血管供应,术后24周肌纤维仅有1条毛细血管供血。结论:肌瓣转移后肌肉组织中各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肌纤维萎缩、凋亡的同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脂肪细胞堆积,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床退化,后三者的改变更加剧了肌纤维的退化。同时通过比较发现,失神经支配的模拟游离肌瓣较带蒂肌瓣在转移后结构功能退化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