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深层地热井高导热固井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来源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g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热能开发利用有助于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固井材料性能的优劣是决定地热能开采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采用室内试验和微观测试等方法,研究了两种高导热固井材料的微观结构、导热机理,以及在不同养护温度、压力、时间和温度压力耦合环境下的热力学性能变化。取得了以下成果:(1)发现两种高导热固井材料(A1、B1)中水化产物含量较对照样A0、B0更高,结构更优化。材料的强度与有害孔隙率之间存在着极强的负相关关系。发现A1、B1的导热机理符合导热路径理论和紧密堆积理论。(2)发现在20~100℃,0.1~30 MPa范围内,A1、B1的导热系数和抗压强度均随养护时间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在养护7 d时,随养护温度和压力的增大呈先缓慢增大后缓慢减小的震荡趋势。发现在60℃和20 MPa下,A1、B1的微观结构最为优化。(3)发现在0~2000 m范围内,养护7 d时,A1、B1的导热系数和抗压强度随深度增加呈先增大后缓慢减小的震荡趋势。通过拟合得到了其导热系数随深度变化的关系式。发现在1000 m深度处,A1、B1的水化程度最高,水化产物含量最多,孔隙尺寸和数量均较小,结构最为密实。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中深层地热能高效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动水条件巷道截流技术长期处于经验摸索层面,其内在力学机理与关键技术缺乏系统研究,开展该项研究对提高矿井水害灾后治理技术水平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论分析、相似模拟试验、室内注浆试验、数值模拟计算、现场工程应用等手段,研究了动水巷道骨料灌注及注浆加固机理,分析了阻水墙与围岩的作用规律,探索了阻水墙建造的关键技术及优化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考虑流速、骨料粒径、断面糙度、坡度、投料速度等因素,研发了动
煤矿在下组煤或深部开采时,多面临超薄隔水层条件下承压水体上安全开采问题,而底板“弱面”区极易诱发突水事故,其破坏过程、形态,矿压水压联合作用下的突水机理、超薄隔水层底板水害的高效治理等是亟待研究的问题。论文以深部超薄隔水层底板突水案例与现象为出发点,定量化分析了超薄隔水层底板突水主控因素,分析了岩溶承压水沿薄弱区突破的力学机理,对承压水弱面突破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基于承压水体上精细化探查
目前,在采煤工作面煤层赋存条件采前探测的基础上,构建工作面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已成为煤炭智能化开采地质保障技术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以采煤工作面多种地质探测成果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研究方法,对采煤工作面的煤层厚度及顶/底板预测、工作面静态地质模型构建及其动态更新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分析了采煤工作面全生命周期内地质建模数据的特征,将工作面地质模型抽象为煤
煤矿胶结充填开采可大规模消纳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同时显著控制采煤沉陷,是绿色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以矸石为骨料的充填料浆管道输送阻力损失大,多数条件下依赖泵送,设备投入高、堵管事故频发。受到流动性能优越的风积砂似膏体料浆的固料组份特性启发,提出优化固料组成以提高料浆流动性、降低管输阻力损失的思路。本文通过建立骨料颗粒悬浮态力学模型、固料静水沉降实验、料浆流动度实验、料浆流变实验等,分析了
本文以煤矿坚硬顶板区域压裂裂缝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室试验、井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水力裂缝三维扩展机理进行系统研究。论文研究内容包括六个方面:(1)水力裂缝起裂特征;(2)钻孔周边水力裂缝三维扩展特征;(3)层状岩体中水力裂缝越层扩展特征;(4)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交互作用;(5)多缝扩展缝间干扰机制;(6)坚硬顶板区域压裂井下试验。通过论文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论:(1)在裂缝与主
本文以陕西省何家塔煤矿为工程背景,综合利用理论分析、相似模拟、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多种手段,研究了“支—卸”组合沿空留巷技术在浅埋煤层中的围岩控制机理及应用。模拟了浅埋煤层沿空留巷顶板活动规律及围岩变形特征,建立了沿空留巷顶板结构力学模型,计算得出了顶板不同运动时期的巷旁支护阻力计算公式,阐明了水力压裂卸压机理,提出了巷旁支护系统刚度的协调关系,巷内支护与巷旁支护的协同作用关系,提出了“支—卸”组
千米深井巷道埋深大,在高地应力与强采动叠加作用下,表现出围岩持续性流变、围岩整体移动、巷道大变形、煤岩软化、裂隙闭合、围岩渗透性差等特征。传统的浅部矿井低应力、弱采动条件下的围岩注浆改性技术无法解决千米深井巷道围岩控制难题。本文以淮南口孜东矿121302运输巷的具体工程地质条件为背景,采用实验室试验、力学理论计算、数值模拟、技术与装备研发、现场试验等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千米深井巷道围岩高压劈裂注浆
氢能具有能量密度高,环保清洁可再生的优势,已经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被视为实现碳减排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氢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用氢成本过高,与电动车和传统燃油车相比没有经济优势。从制氢—运氢—加氢的产业链角度分析,发现电解水制氢成本远远高于化石能源制氢,且氢气的成本主要在运氢和加氢环节被抬升。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氢气储存不易,在现有的长管拖车运输条件下,每次运输氢气量少,效率不高;同时由于燃料电池
冲击地压是我国煤矿开采的主要灾害之一,当煤矿受大型地质体控制时,冲击地压问题更加复杂。本文以受大型地质体控制的典型矿井(群)为例,在明确煤矿大型地质体赋存特征及矿井(群)原岩应力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相似模拟试验、现场实测手段,对义马矿区巨厚砾岩控制下煤矿开采的覆岩结构特征、覆岩结构扰动规律及其致冲机制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研究了义马矿区协调开采防冲方法,主要取得如下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