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骨碎补科植物的分类学修订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xin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比较形态学和经典分类学理论为基础,在野外采集、查阅标本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形态观察实验,主要从根状茎鳞片光镜观察、叶表皮光镜和电镜观察、孢子形态电镜观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此外还对国产骨碎补科植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探讨。结合已有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依据比较稳定的形态性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国产骨碎补科植物各性状之间的关系,揭示属种之间的变异规律,对骨碎补科植物进行了新的分类学修订。结果表明:   1.骨碎补科植物的鳞片为浅棕色、棕色或深棕色,膜质或纸质;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阔披针形;以阔腹部盾状着生,少数假盾状着生;先端渐尖,少圆钝;边缘全缘或有睫毛。鳞片的形状、着生情况、先端和色泽对骨碎补科植物分属具有较大的分类学价值,种间区别不明显。   2.骨碎补科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多数为不规则型,少数为长条型;垂周壁为深波状、波状或浅波状、少数平直;叶上下表皮多数无毛。气孔器不均匀分布在叶的下表皮,气孔形状有椭圆形、长椭圆形、圆形等。在同一叶表皮中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气孔,气孔类型有10种,有极细胞型、共环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短平列型、十字型、横列型、围绕型、不规则四细胞型和小规则型,大部分种具有2种以上气孔器类型。叶表皮形态特征对分属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而对种与种之间的划分意义不大。   3.骨碎补科植物孢子为单裂缝,左右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少为近圆球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或豆形。本科孢子的表面纹饰主要为疣状纹饰,少数为穴状、块状、脊状、光滑纹饰,与水龙骨科具疣孢子很相似,不易区分。孢子大多数不具周壁,纹饰由外壁组成。孢子形态具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可为属下分类提供可靠的证据,对形态近似种的划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种的区系成分表明云南骨碎补科植物共有4种区系成分,即旧大陆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东亚分布、中国特有分布。我国的西南地区是骨碎补科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中心之一。   5.承认国产骨碎补科植物有5属21种,并列出分属及分种检索表,对每个分类群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其他文献
该文对山杨根腐病进行了病原菌鉴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拮抗菌与病原菌对峙试验、室内化学药剂筛选、田间化学药剂防治试验以及山杨根腐病空间分布格局与抽样技术等方面的研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乡村地域不断缩小,城市景观实体逐渐向乡村地区推进或局部乡村景观向城市景观转变。这一过程在时间上与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遥感数据源的3S技术在林业上的国内外应用及其发展概况,并结合SPOT5遥感影像数据源和3S技术的应用特点,根据当前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监测的需求,以中高分
山新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P.bollena Lauche)以黑龙江野生山杨为母本,新疆杨为父本的人工杂交种。虽然山新杨和其杨树他品种相比具有一定的抗病性,但也常常遭受病原菌的
1989~1994年,在贵州黎平、天柱、锦屏和四川洪雅杉木种子园,围绕种子产量和品质,从生殖生物学和遗传变异两个方面,开展了观察和研究.研究认为,人开花结实角度,对无性系进行再
本文以紫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 var. atropurpurea)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土壤处理下植物形态和生理特性进行研究,分别测定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不同土壤酸碱度条件下植物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必须要落实到特定的区域,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何实践区域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林业作为区域社会-经济-自然复
本文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的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样地长期监测数据,对不同强度择伐的抚育云冷杉林(0、20%、30%和40%)和低强度择伐的检查法样地
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是我国重要的白杨派乡土树种,具有速生、材质优良、抗病性强等特点,在黄河流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和环境保护作用,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与社会价值,
古时,有一句得道成仙之语:“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句话人们一直认为是一派胡言,但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事,这正是当前欧美科学界热衷探索的超自然现象,称之为“时空隧道”。这也证明在中国古代可能发现“时空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