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四川广元上寺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各类生物标志物在界线附近的变化,并结合前人关于该剖面地层、古生物、沉积环境及地质事件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与环境变化的特征及成因。
上寺剖面有机碳(TOC)含量变化较大,呈现低-高-低-高的四段式变化特征,说明沉积环境呈现阶段式变化;热解参数反映该剖面样品演化已至成熟-高成熟阶段;另外,甾烷及芳烃类成熟度参数也都反映了该剖面样品演化已至成熟-高成熟阶段;热解分析及干酪根镜检表明有机质类型为Ⅱ型,主要为藻类和细菌类生源。
正构烷烃分布以前高单峰型或前高双峰型为特征,主峰碳都位于低碳数区,且轻重比nC21-/nC22+介于0.7~17.31之间,反映生源构成中,主要是以藻类和细菌类为主的低等生物,但混有少量的高等生物。甾烷/藿烷比自下而上呈现高(11~14层)-低(15~18层)-高(19~27层)-低(28~29层)-高(30~36层)的变化特征,反映藻类和细菌类生物对有机质的贡献存在高低起伏的变化。
Pr/Ph值在该剖面中自下而上呈现四段式变化特征:11~14层较高(平均1.23),反映沉积环境属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15~18层属于平缓的低值区(平均0.75),为典型的还原环境;19~27层介于0.85~1.24之间,为还原-弱氧化环境;28~36层大多介于1.05~1.43之间,说明沉积环境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硫芴相对含量也出现由低到高再降低再增高的变化特征,与Pr/Ph值反映的信息基本一致。
通过干酪根和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的研究,发现两者都在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急剧降低,与其它剖面的情况类似,也展示了界线附近大气、海洋二氧化碳系统发生了重要变化。
综合本次研究及前人研究成果得出,二叠-三叠系界线划分在29层中部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