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O2循环的冷电系统集成及性能分析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12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O2,S-CO2)布雷顿循环具有布局简单、结构紧凑、安全性好及效率高等优点,被认为是新兴能源领域最具前景的能量转换系统之一。然而,在S-CO2循环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冷端损失问题。因此,本文重点研究S-CO2循环的能量梯级利用与耦合方式,针对基于S-CO2循环的冷电系统集成和性能分析展开创新性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由喷射式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与再压缩S-CO2循环耦合的新型冷电联产(combined cooling and power,CCP)系统,并对该CCP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性能分析。在典型工况下,CCP系统的(火用)效率(ηex)和热效率分别为59.75%和57.93%,净功率和制冷量分别为10.42 MWe和4.07 MW,所需的单位产品总成本和投资回收年限分别为13.71$·GJ-1和1.93年。为了探究CCP系统性能的优越性,将其与常规冷电分产系统和喷射冷电分产系统进行了优化和对比分析。当蒸发温度为-20℃、-10℃和0℃时,CCP系统的(火用)效率分别比常规冷电分产系统高1.08%pt、0.80%pt和0.47%pt。相对于喷射冷电分产系统,CCP系统在较低的透平进口压力下具有更好的性能。针对常规CCP系统供能模式单一的问题,提出了两种基于S-CO2循环的多模式CCP系统。对两种参考CCP系统和改进的CCP系统就行了详细的参数分析和系统优化。改进的CCP系统在三种模式下的(火用)效率均要高于参考的CCP系统。当蒸发温度为0℃时,性能最优系统(由再压缩S-CO2循环和喷射式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耦合的多模式CCP系统,M-S系统)制冷量的可调范围为0~42.85MW,发电量的调节范围为0~11.56 MWe,ηex的变化范围为21.72%~64.01%,所需的单位产品总成本和投资回收年限分别为12.24~44.73$·GJ-1和1.70~5.16年。在多模式CCP系统中,系统的发电量影响其在冷电联产模式和全制冷模式下的性能。为了提高M-S系统在全发电模式下的热力学性能,探究了再压缩S-CO2循环在库存控制、透平进口温度控制、透平节流控制和旁通控制下的变工况性能,并提出了一种新型旁通控制(将高温回热器前的部分CO2旁通到低温回热器的出口)和一种由库存控制与新型旁通控制耦合的新型复合控制。当电负荷高于45%时,库存控制策略是最高效的控制策略。在40%电负荷下,系统在新型旁通控制下的热效率比常规旁通控制高6.67%。旁通控制可以有效地解决库存控制在低电负荷下压缩机处于喘振边界而无法进一步调节电负荷的问题。在0%~45%电负荷范围内,系统在新型复合控制策略下的热效率均高于同电负荷下参考复合控制策略的热效率,且最高可提升7.34%。
其他文献
在制冷、汽车、电力输运及通信、风力发电、以及航天航空等领域常会有结霜现象发生。由于霜是一种复杂无序的多孔结构,内部含有大量空气,因此霜导热率极低,当换热器表面形成较厚霜层时,其表面换热热阻显著增大,设备运行的能耗也会随之增加,不利于换热系统的高效率、低能耗且安全稳定的运行。对结霜过程及相关机理的深入认识是降低结霜带来的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通常,凝结结霜都是发生在冻结液滴上,这是冷表面上结霜的一个重
学位
制冷剂泄漏、冷凝器结垢等常见故障会导致制冷系统产生大约25%的能耗损失。高效可靠的故障诊断模型能够识别出制冷系统中的潜在故障,为制冷系统节省10%~40%的能耗。现有的故障诊断模型通常在较高质量的实验或仿真数据中完成训练和验证,而由于传感器的维护不当、老化等等,实际运行的传感器极易出现故障,导致热力故障诊断的效果不佳、可靠性降低。在故障并发时,传感器故障和热力故障均会导致数据特征异常,故障的耦合会
学位
在化石能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进一步节能增效迫在眉睫。热力循环是能源转换的重要方式,而工质是热力循环系统的“血液”,其热物性严重影响循环的性能。临界温度(Tc)作为工质的关键热物性之一,是建立状态方程的基础,也可用于估算物质的焓、熵、黏度、比热容、热导率等其它性质。同时,临界温度又是超临界萃取、汽油分馏等工艺的重要参数。因此,获取物质准确的临界温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价值。实验
学位
面对能源需求量不断增长和城市供能网络愈加复杂等问题,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一次能源过度消耗,同时与可再生能源形成良好的互补性。其中楼宇型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作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医院、学校、商场等分散公用建筑来说可有效实现用户终端能源的就地消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运输成本,相比于集中式供能系统,能进一步减少系统运行碳排放,缓解环境污染压力。而楼宇型分布式
学位
页岩气的开采主要采用水力压裂技术,该技术会产生高盐度、高有机物含量、高排量的页岩气废水。当前页岩气废水处理过程存在能耗高、环境风险大的问题。由于页岩气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余热资源,选取能耦合余热的膜蒸馏技术实现废水的脱盐处理具有节能环保的重要意义。然而商业膜材料在脱盐处理过程中,存在通量较低、易润湿结垢的问题,需要对膜界面改性增强其综合性能。同时页岩气废水成分复杂,需要耦合相应的预处理技术降低膜蒸
学位
NOx作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具有诸多方面的危害。据统计超过四分之三的NOx是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因此,深入地探究燃烧过程中NOx的形成机理、并发展高效的NOx排放模型,是发展低NOx燃烧技术的先决条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传统的NOx机理诊断方法效率低下、鲁棒性差,且基于表观参数研究NOx形成过程,不足以深入揭示NOx形成机理。化学爆炸模式分析方法(CEMA)是一种严格、
学位
目前,含蜡原油已经成为我国采出原油的主要类型之一。在原油的开采、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由于热量损失,原油温度会降至蜡相变点以下,导致蜡晶体从油溶剂中析出,严重影响油田的生产集输过程。此外,随着地层注水驱油技术广泛运用,导致油-水多相混输成为原油输送的主要方式,原油含水量的增加也造成复杂乳状液的形成,对原油采收率和集输效率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主要围绕乳状液的形成过程中遇到的:多相石蜡结晶、油水界面、乳化水
学位
生物质是人类最早开始利用的绿色可再生能源,随着“双碳”政策的提出,生物质利用备受关注。生物质中碱金属含量较高,能显著降低其灰熔融温度,在燃烧过程中诱导产生严重的床料颗粒团聚与受热面积灰问题,制约着生物质的规模化利用。这涉及生物质灰熔融特性、矿物转化规律与生物质灰和床料颗粒相互作用机理等科学问题。针对这些科学问题,本文基于原位X射线衍射仪(HT-XRD)与常规X射线衍射仪(XRD)结合的方式,研究了
学位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技术)是目前工业上减少固定源烟气氮氧化物排放的主流技术,钒钨钛催化剂(V2O5-WO3/TiO2)由于其高脱硝活性和氮气选择性等优点成为目前应用广泛的商用脱硝催化剂。由于钒钨钛催化剂的最优运行温度区间为300-450℃,且为了避免SO2在低温下的负面影响,SCR脱硝设备常采用高尘布置方式,这使得钒钨钛催化剂面临粉煤灰堵塞等失活问题,而高含碱能源的燃烧所带来的碱金属中毒问题
学位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不断变异与蔓延,人们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对传染病诊断及检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能够将微量遗传物质(DNA、RNA)进行大量复制、扩增的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基于该技术的PCR仪则通过对含有微量遗传物质的扩增液进行多次高低温循环,实现对遗传物质的不断倍增,提升微量遗传物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