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植被、物种分布与气候环境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中的重点,主要研究重点是气候与植被的关系,而物种的模拟与预测国内外研究较少。本文利用DIVA-GIS软件模拟黄山杜鹃在当前和未来的潜在分布区域,揭示影响黄山杜鹃的分布因子,为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起源、系统进化研究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资料。全面收集黄山杜鹃的地理分布资料,对获得的67个精确分布点信息利用DIVA-GIS中的BIOCLIM模型对黄山杜鹃地理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和预测,绘制黄山杜鹃实际地理分布及在当前和未来潜在分布区域图,并结合19个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取影响黄山杜鹃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黄山杜鹃分布格局为,整个中国中部较多,南部和东部也有一定的分布。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最热月温度、温度季节变化方差和年降雨量是影响黄山杜鹃分布的主要因子。黄山杜鹃当前的潜在分布区和实际分布区有很好的一致性,当前和未来潜在分布一些分布点中心依然位于中部,未来分布部分向东部方向迁移,而西南部的一些分布点消失。应重视对黄山杜鹃潜在适生区和迁地的保护。以黄山杜鹃的叶片为材料,运用试剂法、CTAB法和改良的2×CTAB法进行DNA的提取,比较DNA获得的质量;并通过对提取过程中水浴时间的控制,比较不同水浴时间条件下DNA获得的质量。发现运用改良的2×CTAB法提取黄山杜鹃DNA时,OD260/OD280为1.80至1.85,DNA获得的质量最佳,纯度最高。当控制水浴时间为40min时,OD260/OD280为1.85,DNA获得的质量最佳,纯度最高。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个黄山杜鹃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用10个引物对105个黄山杜鹃个体的样品进行扩增,由遗传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计算的5个黄山杜鹃居群总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4267;各居群的变动范围为0.3526~0.3728,平均为0.3623,以北海居群(0.3728)最高,光明顶居群(0.3526)最低。由Nei指数计算的5个黄山杜鹃总的居群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617;各居群的变动范围为0.1987~0.2313,平均为0.2165,比Shannon指数低;但所计算的5个黄山杜鹃居群遗传多样性指数与基因多样性指数大小顺序是一致的,均为北海居群最高,光明顶居群最低,与多态位点百分率的排序也一致。由于黄山杜鹃遗传多样性水平不高,因此应加强对黄山杜鹃的保护。对黄山杜鹃的保护应坚持综合保护的策略,保护好黄山杜鹃的原有适生地环境。制订科学的保护方法,加大居群间幼苗的迁移及交流,进行混合繁殖和相互移植,为创造黄山杜鹃居群间遗传基因的重组和交流提供条件,提高黄山杜鹃遗传多样性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