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攻击行为是校园里普遍存在的为多数人不认可的一种社会行为。已有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并非是单一因素引起的,它是多因素的结果。本研究考察对攻击行为的认可和同伴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以期为校园攻击行为的干预与预防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本研究选取济南市天桥区某中学初一、初二20个班共计667名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攻击行为规范信念(具体情境规范信念、一般情境规范信念)、同伴关系(同伴接受、交往恐惧、交往自卑)及攻击行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愤怒与敌意)的测量,探讨攻击行为规范信念、同伴关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同伴关系(同伴接受、交往恐惧、自卑)在攻击行为规范信念和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初中生无论在攻击行为规范信念总分上,还是在一般情境信念和具体情境信念的各因子上,均存在性别主效应,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级的青少年的攻击行为规范信念及一般情境信念在得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初二学生显著高于初一学生。2.初中生在同伴接受、恐惧和自卑各因子上均存在年级主效应,初二学生显著高于初一学生。在同伴接受因子上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3.初中生无论在攻击行为总分,还是间接攻击、发怒与敌意各因子上,均存在年级主效应,初二学生显著高于初一学生。青少年在身体攻击因子的得分上存在性别和年级主效应,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初二学生显著高于初一学生。4.初中生在身体攻击因子得分上年级与性别上的交互作用显著。5.初中生攻击行为规范信念、同伴关系对其攻击性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攻击行为规范信念、同伴接受、交往恐惧与自卑对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6.同伴接受、交往恐惧与自卑在攻击行为规范信念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