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圣王”观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荀子的政治理想设计中,对圣王有着突出的强调,可以说圣王观构成荀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荀子作为战国末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圣王思想的旨归在于构建一种德位相配的等级秩序。本文分四章从圣王观的理论基础——人性理论、圣王治理的必要性与正当性、“圣王没”现实下的出路、圣王秩序的实现与完成等方面,对荀子圣王思想进行了深入研讨。首先,在简溯儒家圣人观渊源基础上,分析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王”观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荀子的政治理想设计中,对圣王有着突出的强调,可以说圣王观构成荀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荀子作为战国末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圣王思想的旨归在于构建一种德位相配的等级秩序。本文分四章从圣王观的理论基础——人性理论、圣王治理的必要性与正当性、“圣王没”现实下的出路、圣王秩序的实现与完成等方面,对荀子圣王思想进行了深入研讨。首先,在简溯儒家圣人观渊源基础上,分析了作为荀子圣人观理论基础的人性理论。荀子的整个圣王政治理论以人性理论为基础。他一方面认为人性易流于恶,需要被节制;另一方面又认为人性实质为朴,有成德的可能性,可以被转化。所以社会的人群必须依靠圣王的引导与教化达到理想中的德位相配的政治秩序。在说明了圣王治理的必要性后,论证了圣王政治权力的正当性。荀子认为政治权力的正当性必须建立在人民的认同之上。虽然圣王依靠内在的德能获得了政治权力,但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必须养育民众,安利民众,建立一个符合民众价值诉求的和谐社会,从而获得人民的认同。其次,梳理了在“圣王没”的现实社会状况下,荀子为圣王秩序的实现提供的两条途径:法圣王和王成圣。从现实层面上看,政治权力是通过子继父位的方式获得,这就意味着君主并不一定是德能至高的圣人。荀子认为虽然圣王已没,但是先王所制的“礼”却成为文化遗产一代代传承了下来。“礼”一方面能够以分止争,另一方面能够转化人性。“礼”的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无论是“法圣王”还是“王成圣”都需要依靠礼义。既然“礼”为先王所制,普通人又是如何能够认同礼义并最终爱上礼义而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在荀子这里,无论是普通人的成圣还是理想秩序的实现都需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后,解决了普通人如何认同礼义的问题。在荀子思想中,“礼”代表了个人和人群的利益最大化。只是荀子认为只有少数智者能明白这一道理,而大多数人都是愚昧无知的。因此荀子转化了一种视角,不从个人的这一面说明,而是使个人在社会的互动中完成对礼的认同。在社会生活中,“礼”的本质在于以个人德能为标准分配权势和财物。故当君主塑造了一个依“礼”而治的社会时,普通人便能在社会中看到这种“礼”能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从而以好利的初始动机开始行“礼”。同时在这一行“礼”过程中,人又会得到社会他人的反馈,例如被尊重,被信任,从而产生快乐的感觉,最终人会爱上“礼”本身。由此可见,一种政治化的生活在荀子那里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种政治化生活的核心是先王先圣的文化遗产“礼”,个人道德与社会秩序都在“礼”中完成。
其他文献
党群关系问题是《大众日报》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关注焦点。这段时期,《大众日报》经历了艰难创刊、全面革新以及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以“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之宗旨建构起战争年代的党群关系图景。就建构内容而言,《大众日报》对中共政策的宣传是党群关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政策尤具代表性。1942年整风运动中,刘少奇来鲁指导工作后指出山东根据地的最大问题在于群众运动的不足,并以减租减息改善雇
备案审查是宪法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自实施以来一直备受关注。2017年全国人大法工委首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备案审查工作报告,更是引起学界研究热潮。随着备案审查实践的深入,实施过程中凸显的问题愈加明显。本文便以备案审查四大审查类型中的标准适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重点是备案审查标准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反映出的具体问题,通过分析宪法原理与我国政治制度,提出制度实践层面的完善措施。据此,拟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研究: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转型和快速的城市扩张,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巨大的空间变化。其中,以大学城为代表的新城建设发展非常迅速,成为城市快速扩张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大学城的大量涌现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政府推动的结果。而大学城的建设一方面确实促进了城市化的增长,带动了城市空间的发展,拉动郊区城市化。另一方面,建立在城市边缘郊区、原农业用地上的大学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其内部生活设施配套服务
《备急千金要方》开心散为古代经典名方之一,是中医临证治疗“好忘”的常用方。后世医家应用过程中,衍化出了许多类方,其功能主治与《备急千金要方》开心散既有“守正”又有“创新”,因此考证本方与类方的功能主治十分必要。开心散“主好忘”,药物剂量经度量衡换算,远志、人参、茯苓及菖蒲剂量依次为13.8、13.8、27.6、13.8 g,比例为1∶1∶2∶1。这与《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25首方剂)》所列一致
绘本是适合幼儿进行早期阅读的材料之一,其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符合幼儿的身心和认知发展特点。作为幼儿园中经常性的教育活动,不断探索科学的绘本教学方式、发挥绘本多元价值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开展幼儿园绘本教学的必然需求。因此本研究缘起于三方面:首先,绘本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当前幼儿园绘本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教师对绘本研析解读片面、绘本教学形式单一和绘本教学开展缺乏生成性等;最后,基
21世纪以来,工业化与城镇化为人类带来大量福祉的同时,城市也面临用地无序蔓延、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的慢性压力。城市作为集经济、社会、生态、基础设施于一体的复杂系统,自形成以来便持续地遭受着来自于外界和自身的各种扰动和冲击。在此背景下,城市如何提升自身韧性强度以应对冲击,降低外界对自身的冲击能力,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升城市韧性符合我国城市髙质量发展的
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的兴起与发展是二十世纪社会变革的产物,是古白话向现代白话转型的重要语料依据,是清末民初白话文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民初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报刊为主要舆论阵地,以口语直录式的白话文为主要文体,以期达到启迪民智,普及教育,最大程度地进行先进理念的传播目的。由于清末民初白话报刊具有收录内容多样化,文体形式多元化,语言现象复杂化等特点,因此对研究清末民初时期白话语言面貌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选取
中国地方自治的研究,长期以来备受中西方学者的关注,对于中国是否具有自治传统,学界就有持不同意见的学者分别进行论述,从实际来看中国地方乡村的运行模式之中不能说不存在自治的因素,而近代山东自治体系主要体现在县级以下,县级以下的治理模式中,非正式代理人是乡村生活中的重要组织人员,以往我们常常关注其与官府和民众之间的冲突,即非正式代理人与村民联合起来反抗官府的事件,或是非正式代理人配合官府压榨村民,反而较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以西方列强的入侵为始,清末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政治体系濒临崩溃,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基层治理体系的变革。1901年,清政府开始推动新政和地方自治,山东省在袁世凯的推动下开始进行新政改革和办理地方自治。面临政治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以“绅治”为代表的传统治理体系开始瓦解,山东地区庞大的绅士阶层面临着权力解体和身份转型的困境。而对社会变革期某
19世纪的欧洲大陆风云变幻、革命迭起,隔海相望的英国本土却没有发生暴力革命,其宪制以一种近乎和平的方式进入现代化。19世纪的英国,其政教合一的宪制继续历史承袭。在各种宗教因素的推动下,政教合一的宪制出现了渐进性变化,国教宪制趋向瓦解。这种独特的渐进性的历史演进过程值得探究,它为我们如何管理宗教事务,处理宗教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无疑提供了绝佳范本。无疑,英国宪制的发展变化脱胎于英国宗教的历史基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