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Zero-P系统与钛板联合融合器系统治疗双节段颈椎病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内压力变化的对照分析目的: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颈椎退行性疾病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作为最常见的手术方式广泛应用于双节段颈椎病的治疗上。而大量研究证明原有的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Conventional cage-plate intervertebral fusion system,CCP)治疗双节段颈椎病术后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率很高。对于双节段颈椎病,本研究通过生物力学实验的方法对比颈前路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Zero-profile intervertebral fusion system,Zero-P)和CCP两种手术方式对于手术节段上位椎体椎间盘内压力的作用,并分析前路手术后影响相邻节段退变的因素。方法:选取18只雄性成年山羊,随机分为3组行颈椎C3-T1节段模型制备,6例不做任何处理(正常组),6例模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颈前路手术方式(CCP组),6例模拟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颈前路手术方式(Zero-P组),CCP组和Zero-P组两组分别行颈前路C5-7双节段椎间融合。模型制备成功后,3组标本依次以固定的生理负荷作用下检测其在轴向旋转、前屈、后伸三种不同情况下,临近上位椎体椎间盘内(C4-5)压力改变的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CCP组和Zero-P组,无论是在前屈后伸状态下,还是轴向旋转方面,均增加了上位椎间盘内的压力;CCP和Zero-P两组组间比较可以发现,临近节段椎间盘内的压力在轴向旋转应力作用下,未见明显差别,而在前屈后伸状态中可以发现,Zero-P组椎间盘内的压力低于CCP组。结论:本次实验证实CCP组和Zero-P组两种不同的前路手术方式对于临近节段椎间盘的压力,无论是在前屈后伸还是轴向旋转方面,均发生了提升,并且Zero-P组在椎体前屈后伸状态下,虽然椎间盘内的压力高于正常组,但仍低于CCP组,为延缓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提供了可能。第二部分Zero-P系统与钛板联合融合器系统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对比研究目的:比较应用Zero-P椎间融合系统(Zero-profile intervertebral fusion system,Zero-P)与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Conventional cageplate intervertebral fusion system,CCP)应用于双节段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01月至2016年09月因颈椎病行颈椎前路双节段减压融合术的63名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其中Zero-P组患者31例,CCP组患者32例,两组病人在其年龄、性别分布,以及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手术节段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观测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VAS评分、NDI评分及吞咽困难发生率,并于术后7天、1、3、12个月追踪临床疗效并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颈椎整体曲度并采用Pitzen标准用以评价手术节段椎间隙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无脊髓损伤、内植物松动断裂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后及随访期间JOA评分、VAS评分、N DI评分较术前均改善明显(P<0.05),两组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颈椎整体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颈椎整体曲度虽稍术后有所丢失,但与术后7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及颈椎整体曲度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手术节段融合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CCP组吞咽不适发生率显著高于Zero-P组(P<0.05)。结论:1.Zero-P椎间融合系统与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在恢复神经系统功能、维持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颈椎整体曲度及椎间植骨融合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应用Zero-P系统行颈前路手术,操作简便,无需联合前路钛板,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的可能性更低,且无严重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第三部分Zero-P系统与钛板联合融合器系统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对于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Zero-P椎间融合系统与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治疗双节段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2014年01月到2016年10月因颈椎病行颈椎前路双节段减压融合术的69名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其中Zero-P组33例,CCP组36例,观测指标:手术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NDI评分并与于术后7天、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追踪患者临床疗效并复查颈椎正侧位、过曲过伸位X线片,观察颈椎整体曲度(Sagittal alignment of the cervical spine,SACS),手术融合节段的曲度(Sagittal segmental alignment,SSA),颈椎整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融合节段相邻上下椎体的活动度(Superior adjacent segment range of motion,SROM;Inferior adjacent segment range of motion,IROM)的变化,评价双节段手术术后有无相邻节段退变等。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颈椎整体曲度、手术融合节段的曲度与术前资料相比较,均有明显改善,这种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的曲度虽稍有丢失,但与术后7天影像资料比较,曲度丢失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同一时间点组间比较,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的曲度未见明显差异;在颈椎整体活动度及手术邻近上下节段的活动度方面,CCP组整体活动度较术前丢失、手术邻近上下节段椎间活动度较手术之前增加(P<0.05);Zero-P组虽然术后颈椎整体活动度有所丢失、手术邻近上下节段椎间活动度增加,但与术前相比较,数值的变化无意义(P>0.05),两组病人进行组间比较可发现,术前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及手术邻近上下节段的活动度方面无差异,术后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对比相邻节段发生退变的情况,Zero-P低于CCP组,这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Zero-P椎间融合系统与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在恢复神经系统功能、维持颈椎整体曲度、手术融合节段的曲度上无明显统计差异。2.Zero-P椎间融合系统较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对于双节段颈椎病患者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有着较低的发生率。3.应用Zero-P椎间融合系统,颈椎整体活动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减少了手术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的增加,为延缓ASD的发生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