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通用规范汉字表》(后文简称《字表》)3500个一级字为考察范围,运用汉字构形学理论,对其中1133个无声字从古至今的形体和构形模式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考察,尤其是对隶楷阶段汉字和现代简化字的构形模式首次做了详细的解释,并总结这些无声字的形体演变和构形模式的规律,探索书写对汉字构形演变的影响。本研究对汉字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进一步认识汉字的性质也有启发意义。文章共分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说明“无声字”这一术语,明确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详细说明了文章的研究现状、所用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字表》一级字之无声字概况。笔者就无声字判断的标准问题、字数统计、简化字如何分类、如何区分现代简化字中的无声字和有声字等问题也做了介绍。第二章是无声字静态构形分析。在对构件的五种功能和古文字阶段无声字的十种构形模式进行简要界定和说明后,对《字表》一级字之无声字中不易判断的132个字的结构和构形模式做了详细的解释;最后,对1133个无声字按照记号字、义义字、义记字、少数派字的分类标准进行了归类和统计。第三章是对无声字的构形变化进行动态描述。从构形模式和字形两个方面进行了分类描写:构形模式分为未发生变化和已发生变化两种,后者又可按发生变化1次、2次、3次再分类;形体历时演变分为7种情况:未变、循变、变异、增减构件、增减线条、重造、位移。最后对字形结构历时演变的规律做了总结:义化、记号化、音化。第四章是探寻无声字构形变化的原因。对汉字构形演变研究历来注重从文字学角度寻找原因,本文则着重从书写的角度做出解释,因汉字形体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外部形态的改变必定影响内部结构,而汉字外部形态的变化与书写直接有关。本文主要从书写工具、书写材料的影响和书写用笔两方面论述。隶变是古今文字演变的重要转折点,楷定是对隶变的进一步深化,秦简牍书继承了甲金文的正宗,是今天汉字主流字形的源头,所以,本文重点研究了用秦隶(古隶)书写的秦简牍手写墨书汉字的演变轨迹。研究发现,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影响汉字的字势和形体进而影响汉字的构形:(1)墨书书写时的顿笔等笔触被强化和保留产生新的笔画;(2)延伸篆书的横画、缩短直画、化曲为直、折笔增多;(3)改断笔为连笔以简化;(4)拖曳末笔或出锋造成笔势变化;(5)为了字形的美观增加羡余笔画;(6)因书写产生的讹变现象引起字体笔势变化。第五章讨论无声字构形历时演变研究的应用问题。本章对学界长期讨论的汉字性质问题提出了深化认识;研究了无声字构形历时演变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附录是1133个无声字的形体构形历时演变一览表。表格里的内容,按照甲骨文—金文—秦隶(秦简牍书)—隶书—楷书的汉字主流字体演变的顺序进行排列,《说文解字》小篆虽然不是隶变的起点,但是由于《说文解字》在汉语言文字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我们也把《说文》小篆形体列入其中。笔者还对无声字在甲金文、《说文》小篆、楷书、简化字四个阶段的构形模式和形体演变情况做了详细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