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在美国文坛上享有极其独特的地位。一方面,因创作风格迥异且极大地影响了众多著名美国短篇作家,安德森被公认为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另一方面,因多部作品惨遭批评且被早期追随者远超其艺术成就,安德森在文学史上又黯然失色。就是这样一位独特的作家,经历过20年代的众星捧月,30年代的冷嘲热讽,40、50年代的几近遗忘,60和70年代的死灰复燃,在80年代逐渐升温,90年代伊始重回大众视野,当下再度成为评论界的关注焦点,掀起研究界的一股“再版热”。
作为使安德森一举成名的力作,《小城畸人》被誉为探究“美国意识”的圣经,始终是学术界研究安德森的重中之重。小说所采取的别具一格的短篇小说集形式,塑造的远离现实,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畸人”形象,使用的重复、顿悟、反讽等多重技法,对比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呈现着罕见的个性化特征而引发诸多争议并成为批评界的焦点。然而,综合来看,目前学术界对小说的解读始终围绕着自我与社会两个方面进行——要么归结于作家个人或作品人物的性格矛盾,要么归结于社会发展的产物。事实是,无论哪一种解读都实为以偏概全,有失偏颇。
鉴于此,本文将大胆创新,将小说与怀旧理论相结合,对作品进行再解读。力图借跨社会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三大领域的当代怀旧理论,即怀旧认知图式理论,在一个相对综合与全面的框架内,重新审视这位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如何在话语世界中,尝试建构可靠、温馨的社会纽带,以摆脱现实语境下的疏离、不安与困惑。在此过程中,探秘在社会动荡不安,新旧文明交替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底层话语是如何感受并回应的,而主流话语又如何对底层话语进行制约及反作用。在贴近而深入地解读小说,拓展和深化理解的同时,管窥当时特殊社会历史文化场域下不同力量的流动与博弈。换言之,一方面,既有助于加深对这部小说主题的理解,探秘安德森后期创作失败的缘由;另一方面,又对理解当时美国文化的特性和社会话语氛围,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本文共包括七章。第一章简要介绍安德森及其代表作品《小城畸人》、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论文的切入点。第二章对怀旧理论进行梳理,尤其指出怀旧认知图式,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相较传统与现当代怀旧理论的优势所在。第三章、第四章与第五章为论文的主干部分,分别介绍了安德森的怀旧倾向、怀旧建构与非典型性。依照怀旧认知图式理论,安德森试图借助文本远离现实,通过在理想时空重构自我并建构一系列重要他人,从而建构一条社会纽带,缓解现实生活中的焦虑与不安。然而,安德森的建构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呈现出时空破碎,纽带脆弱,自我疲乏的非典型特征。第六章则结合社会历史语境,从身份、话语、意识形态等层面讨论了非典型性的成因。最后一章对全文进行概括性总结。
作为使安德森一举成名的力作,《小城畸人》被誉为探究“美国意识”的圣经,始终是学术界研究安德森的重中之重。小说所采取的别具一格的短篇小说集形式,塑造的远离现实,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畸人”形象,使用的重复、顿悟、反讽等多重技法,对比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呈现着罕见的个性化特征而引发诸多争议并成为批评界的焦点。然而,综合来看,目前学术界对小说的解读始终围绕着自我与社会两个方面进行——要么归结于作家个人或作品人物的性格矛盾,要么归结于社会发展的产物。事实是,无论哪一种解读都实为以偏概全,有失偏颇。
鉴于此,本文将大胆创新,将小说与怀旧理论相结合,对作品进行再解读。力图借跨社会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三大领域的当代怀旧理论,即怀旧认知图式理论,在一个相对综合与全面的框架内,重新审视这位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如何在话语世界中,尝试建构可靠、温馨的社会纽带,以摆脱现实语境下的疏离、不安与困惑。在此过程中,探秘在社会动荡不安,新旧文明交替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底层话语是如何感受并回应的,而主流话语又如何对底层话语进行制约及反作用。在贴近而深入地解读小说,拓展和深化理解的同时,管窥当时特殊社会历史文化场域下不同力量的流动与博弈。换言之,一方面,既有助于加深对这部小说主题的理解,探秘安德森后期创作失败的缘由;另一方面,又对理解当时美国文化的特性和社会话语氛围,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本文共包括七章。第一章简要介绍安德森及其代表作品《小城畸人》、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论文的切入点。第二章对怀旧理论进行梳理,尤其指出怀旧认知图式,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相较传统与现当代怀旧理论的优势所在。第三章、第四章与第五章为论文的主干部分,分别介绍了安德森的怀旧倾向、怀旧建构与非典型性。依照怀旧认知图式理论,安德森试图借助文本远离现实,通过在理想时空重构自我并建构一系列重要他人,从而建构一条社会纽带,缓解现实生活中的焦虑与不安。然而,安德森的建构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呈现出时空破碎,纽带脆弱,自我疲乏的非典型特征。第六章则结合社会历史语境,从身份、话语、意识形态等层面讨论了非典型性的成因。最后一章对全文进行概括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