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或全部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后巨大左心室形态和功能恢复的比较研究

来源 :广州医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75316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传统的二尖瓣置换术与成形术比较,低心排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1963年Lillehei首先提出在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瓣下结构的设想,并将其付诸临床实验,使术后早期死亡率从37%下降至14%。由于随后的研究不支持此手术方式的优越性,使该术式一度被弃用。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人们对二尖瓣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认识的提高和新型低架瓣和可旋转瓣膜的问世,使许多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迎刃而解,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再次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Miller、David、Hetzer率先通过有利的临床和实验数据再次倡导这项技术,随后的多项临床实验证实:与传统的手术方式相比,该手术方式对手术后早期、晚期左心功能的恢复,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减少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Hetzer、David、Feikes、Miki、Khonsar、Rose等先后对Lillehei的手术方式做了诸多的改革,手术的适应症也随着人工腱索重建等新技术的出现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最初单纯应用于二尖瓣关闭不全或关闭不全为主,逐渐发展到二尖瓣狭窄;从单纯依靠保留自体的腱索结构,发展到人工腱索重建技术。在病因学上,几乎覆盖了各种原因引起的二尖瓣病变,特别对危重瓣膜病患者,疗效更为突出。因此,Hetzer认为:在各种二尖瓣病变中,只要方法得当,均应保留全部瓣下结构。现今这项技术仍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许多大的医疗机构已经成为一项常规的瓣膜置换方式。国内外大宗病例的远期随访研究正在继续,新的问题不断提出和解决,大量随访研究证实,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使瓣膜外科有了根本的转变并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针对一些特殊病例,如合并巨大左心室者,已有少数研究显示这一技术应用的良好临床效果,但尚需随机、对照、大样本及较长期的随访证实。关于采用何种方式保留瓣下结构对术后左心室功能和形态的恢复更加有力,目前临床报道鲜见。 目的: 应用心脏彩超动态观察二尖瓣置换术(MVR)后巨大左心室的收缩功能指标和形态学指标的变化,对比单纯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和保留前、后瓣及瓣下结构两种术式对巨大左心室术后功能和形态逆转的影响。 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在该院施行二尖瓣置换术的29例超声心动图证实巨大左心室病人(左心室收缩末内径≥5.0c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7.0cm)。其中男26例,女3例。年令19-58岁,平均(38.83±11.48)。病变均以二尖瓣关闭不全或关闭不全为主,合并轻-重度肺动脉高压和三尖瓣关闭不全。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18例,退行性心脏病5例,先天性心脏病5例,细菌性心内膜炎1例。手术均在中度低温,常规体外循环下进行。术中置换25#-29#机械瓣29枚,其中carbomedics瓣16枚,St.Jude瓣12枚,国产上海侧倾碟瓣1枚。采用的术式为保留全部瓣膜及瓣下结构的MVR 16例,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MVR 13例。同期施行三尖瓣成形术18例,左房减容术21例。终生华法林抗凝,出院后常规服用强心利尿药12个月,预期超声心动图随访24个月。 2.随访与分组采用ACUSON ASPEN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机,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随访,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LNDD)、收缩末内径(LVSD)、左室后壁厚度(LVTPW)、舒张末左室腔长径(LVL)。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内径缩短率(LVFS)。按两种术式分为保留全瓣及瓣下结构组和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组。 结论:对于二尖瓣关闭不全或关闭不全为主合并巨大左室者,手术中应尽量保留全部瓣下结构,这将有利于术后晚期左心室形态和功能的逆转。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特点及与瘦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对瘦素、动脉硬化的影响,对于早期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降低糖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属病理分型的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AHNP),本病起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这种疾病以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全身炎症反应为特征,并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SAP的发病
研究目的:描述危重病人家属的需求、描述ICU护士对危重病人家属需求的认识、比较危重病人家属与ICU护士对家属需求的认识、描述危重病人家属需求满足的情况。 研究方法: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