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冲突是人类社会活动中一种常见的互动行为。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发展,从生理学角度探究人际冲突的生理反应,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等成为研究人际冲突的新视角(戴建林,王乐伟,2008)。已有研究发现共情在抑制暴力和发展道德上具有重要意义(Shechtman,2002)。并且情绪对共情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积极情绪的促进作用和消极情绪的抑制作用(Eisenberg,2000)。然而共情是否对一般强度下的冲突仍然存在抑制作用,并且同时考虑情绪与共情对冲突加工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却鲜有相关探究。为此,本研究以最后通牒任务作为一般强度冲突情境,探究在该冲突情境下共情与情绪对冲突加工的影响,并通过ERP技术比较不同共情能力个体在进行不同类型冲突任务时表现在脑电活动上的差异,从神经机制的角度,就共情与情绪对冲突加工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共有两个实验:实验一以23名通过IRI问卷筛选具有高低共情能力的本科在校大学生(低共情组13人)为被试,采用最后通牒任务,考察两组被试在进行不同冲突类型提议时大脑电位活动的差异;实验二另选21名具有高低共情能力的本科在校大学生(低共情组10人)为被试,以标准化情绪图片为情绪诱发材料,同样采用最后通牒任务,考察两组被试在不同情绪影响下进行不同冲突类型提议时大脑电位活动的差异。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高共情能力个体相比于低共情能力个体,在不同提议类型的任务下反应时更长,拒绝率更低。表明高共情能力个体相比于低共情能力个体有更少的拒绝行为,报复动机相对较低。(2)在额区和中央区220-350ms间MFN波幅上,低共情组对冲突性提议比无冲突性提议诱发的MFN更负,而高共情组差异不显著。表明高共情能力个体相对于低共情能力个体涉及更多的心理理论及观点采择的推理加工,更多的考虑他人意图和目标的揣测,从而对不同冲突类型的提议的加工相对弱化。(3)在后期再评价阶段(500-800ms),低共情组,无冲突性提议引发个体更强的动机性意义,而在高共情组,不同提议类型引发的动机性意义相当。表明在冲突情境下,高共情能力个体在加工过程中更容易进行观点采择或情感共情,而低共情能力个体在这些方面相对不足。(4)在积极情绪影响下,高低共情能力者都表现出更低的拒绝行为。在冲突情境下,高共情能力者受积极情绪影响表现出更少的拒绝行为,表明个体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更容易产生积极社会认知,增加亲社会行为,并且高共情能力个体与低共情能力个体相比,在情绪感受上更具敏感性,因而在积极情绪影响下,高共情组在冲突情境下表现出更少的拒绝行为。(5)高共情组受积极情绪影响在250-400ms间的MFN波幅最负,而不同提议诱发的MFN波幅差异不明显;低共情组受不同情绪影响不显著,冲突性提议比无冲突性提议诱发的MFN更负。表明高共情能力者虽然在积极情绪下增强了对不同任务情境的觉知,但同时对对方进行了较多的观点采择上的加工,分配到冲突性提议的认知加工资源减少,使得高共情组在不同类型提议上的MFN差异不显著;低共情能力个体在任务选择过程中目的性更强,认知资源较多的分配到加工提议信息本身,当冲突性提议出现时能够被有效提取并得到表征。(6)在500-700ms晚期再评价阶段,低共情组在中性条件下不同类型冲突提议诱发的LPP表现出差异,而在积极和消极情绪下差异不显著,高共情组仅在消极情绪下不同提议类型诱发的LPP差异显著,表明低共情能力者在积极和消极情绪影响下对不同类型提议信息的加工相对弱化。高共情组在消极情绪影响下更多的关注了自身利益得失,趋利避害的天性得到凸显,对无冲突性提议的动机性增强,从而诱发了更大的L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