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汉化佛首之变 ——以北朝河南地区石窟为例

来源 :湖北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anjia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大约自公元—世纪开始,其后中国出现了一门以佛教造像为主要元素的艺术学科。经过漫长的历史,佛教艺术逐渐出现了本土艺术的特征。本文的观察对象是佛首造像,研究重点在于南北朝时期佛教汉化问题。经过多方面的资料收集,笔者将文章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为佛首的艺术特征,主要是关于相好的造像规范问题,并以龙门石窟古阳洞、宾阳洞,永宁寺出土塑像中的佛首案例进行论述;第二章为南北朝时期佛首汉化的造型演变,主要针对南北朝时期本土主要流行的秀骨清像风格与佛教造像之间的关系,并具体说明佛首造型从南北朝初期到末期是如何变化的;第三章为北朝河南地区佛教造像差异的形成原因,主要论述了河南地区的地域特征以及佛教造像与周边地区的传递与互动关系。经过梳理,得出来以下两个结论。第一,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汉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较多的吸收外来风格特征,到试图以本土的手法塑造外来主题,最后走向民族化、世俗化,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对龙门石窟开展了大型的开凿活动。南北朝早期龙门造像风格受云冈石窟造像直接传递的影响,中后期与天龙山、响堂山石窟相互学习、交流,开始了独立的探索阶段。本文试图从理性中提取感性,共同探寻佛教艺术的美学价值。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传统南通蓝印花布取色天然,结实耐用,质朴典雅,在民间流传甚广,被百姓用以裁制被面、门帘、台布、头巾、服装等等生活用品。如今,随着机械化量产技术的发展,依赖手工印染的传统南通蓝印花布产业受到了冲击,逐渐退出了常见日用品的舞台。虽然生存环境不佳,但当代的传承人们仍在积极探寻南通蓝印花布的现代化发展路线。近年来“非遗”衍生产品产业兴起,为南通蓝印花布带来了新的生机。衍生产品的开发,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
学位
变体画创作是美术史上最常见的学习、借鉴和创新的艺术媒介,它并不仅仅是指对前辈或成熟画作的临摹和模仿,还指对相似的创作主题和作品内容的进一步探讨。《宫娥》这幅画作提供了一个让所有观察者都能够以不同的视角和方式与画作进行互动的平台,画家委拉斯开兹在画中留下的楔子,引发了反复的猜想。《宫娥》系列的变体画是对传统的突破,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概念上,这一创新激发了毕加索的灵感。这种现实与幻想之间复杂的关系是
学位
学位
本文以明代闵齐伋刊《会真图》为研究对象。本文两条研究思路,首先对《会真图》的基本情况做出介绍。第一章对德藏本《会真图》背后的基本概况进行概述。以湖州为例,介绍参与《会真图》版画创作的群体和《会真图》受众群体的基本情况,根据这些基本情况分析作品所选择题材与装帧的优势。第二条思路回归到图像本身,第二章关于《会真图》的艺术表现,第三章关注《会真图》图像中的隐喻及其美感。第二章首先对图像整体的独立艺术价值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