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例中国点状掌跖角皮病家系致病基因精细定位及搜寻 背景介绍 点状掌跖角皮病(Punctate palmoplantar keratodermasis,punctate PPK)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Buschke和Fischer在1910年首先报道该病,1913年被Brauer等人证实,所以该病又称为点状掌跖角皮病Buschke-Fischer-Brauer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双手掌和足跖部位2~10mm直径大小的硬性、圆形或卵圆形的黄色角质丘疹。去除角质丘疹后,局部留有火山口样凹坑。该病一般好发于受压的掌跖部位,以后可满布全掌跖,进而融合成片。本病发病年龄可从十几岁到五十几岁不等,各种族发病无明显差异。该病发病隐匿,大多数诊断较为偶然,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压痛。该病可单发也可伴发其他疾病,如多汗、甲营养不良、甲缺失及恶性肿瘤等。点状掌跖角皮病的分子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楚。因为多种掌跖角皮病是由角蛋白基因突变引起,而角蛋白基因簇主要位于染色体的两个区域,Ⅰ型角蛋白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17q12-q21),Ⅱ型角蛋白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12q11-q13),因此1995年,Kelsell等对1例英国点状掌跖角皮病家系进行连锁分析,排除了染色体12q和17q为该病的致病基因所在区域。2004年,本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对2个中国汉族点状掌跖角皮病家系进行致病基因定位研究,定位位点为染色体8q24.13-8q24.21区域。同年,国外学者也在3个大家系中定位了另外一个新的位点,即15q22-15q24区域。但这两个位点上的致病基因没有被发现和克隆。 目的 (1) 定位点状掌跖角皮病致病基因区域,将其进一步缩小在染色体上更窄的范围内。(2) 对定位区域内的候选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希望发现点状掌跖角皮病的致病基因,为将来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3) 总结国内外学者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点,以试图发现本病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相关性。